产品名称:
脉络通胶囊
产品类别:未知类型
信息内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萎缩及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总称。其发病率、致残率是其他疾病之首。其发病机理与动脉壁粥样硬化,动脉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血流缓慢,加之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流更加缓慢,致其相应血管缺血缺氧,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而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为气益血滞,脉络淤阻所致,因此,治以补气活血,化淤通络为法。笔者潜心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学研究20余年,临症中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的理论为指导,反复临床验证,精心筛选,研制XXX配方。经2000多例病人的临床应用,有效率达到96%。临床疗效显著。
临床治疗:一疗程(10天)后复查以下指标
1、 症状观察:服2、 药48小时后自觉心慌短明显轻,3、 并感颜面四脚发热,同4、 时尿量较前明显增加。头痛头晕随之缓解。
5、 治疗前后有关指6、 标7、 检查对比
2.1、心功能测定(ZXG-4A)及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心排量从3升/分增至5.4升/分,肺契压从平均3.45kpq/降至2.8kpq,心率较前减慢。心搏有力。
2.2治疗前后SBP.HR及心肌耗氧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后SBP.HR.及心肌耗氧量变化比较(X±S)
例数 SPB (Kpa) HR (次/min) 心肌耗氧量 (Kpa /mm)
60 治前 治后 17.50±1.78 17.16±1.70 90.12±7.60 70.46±6.58 1924.26±169.35 1310.38±140.08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治疗前后心电图ST—T改变比较
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比较(X±S)
例数 NST(导联数) S ST(mm)
60 治前 治后 6.54±2.06 4.13±1.12 8.54±1.37 4.98±1.53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 p<0.05
2.4治疗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功能恢复比较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积分值比较 S ST(mm)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60 19.92±7.70 18.14±5.9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 ** p<0.01
2.5治疗前后液流动变学测定比较
治疗前后液流变学测定比较(X±S)
例数 高切 (mpa.s) 底切 (mpa.s) 血浆粘度 (mpa.s) HT (%) 血沉 (mm/h) RBC聚集指数 纤维蛋白原
60治前 治后 6.46±1.10 5.81±0.69 10.67±3.34 9.74±2.18 2.05±0.40 1.87±0.33 41.33±5.07 39.65±13.94 29.08±14.08 23.85±10.11 1.98±0.51 1.89±0.40 4035±0.93 3.98±0.73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5.p,0.01
2.6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脂测定结果比较(mmo1/L,X±S)
例数 TC TG HDT.C
60 治前 治后 5.72±1.21 4.82±1.62 1.82±0.25 1.72±0.34 1.13±0.14 1.29±0.23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该药是由多味药物配方组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有解痉镇痛作用,增加心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并保护脑组织:改善血流变,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加红色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浆的粘度及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加抗凝血酶AT--III活性,提高前列环素同血栓素A2比值,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改善脂代谢,降低脂;增加抗自由基活性与机体疫功能。对性心脑管病症至当适宜。经多年临床验证对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及性中风(脑栓形成、脑梗)后症,老年性脑萎缩以及椎---基底动脉供不足和假性麻痹等引起的各种症状(头头晕、头痛、力、视力模糊、肢体麻,记忆力退,口角歪,语言障碍及肢体肌体力和握力低下)等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配方与方解均已删除,许多典型病例需要病人咨询。
体会:
1、临床反复验证,疗效卓著;
2、配方简单,用药廉价;
3、无任何副作用;
4、如果有力开发,前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