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
胰胆舒颗粒冲剂
产品类别:未知类型
信息内容:一、 产品简介
胰胆舒颗粒冲剂是由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专家XXX先生,根据传统的中医药学原理,结合现代的医学理论研究,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从我国特有的传统中药材中,提取多种药材的有效部位,进行科学的配比,精制而成,通过复方药物的多靶点作用来弥补单一天然药物提取部位药效不足的缺陷。此配方是经长年临床验证的经验方,对慢性胰腺炎、胆囊炎, 有显著的疗效。
二、 药分药理
[主要成分]
柴胡、黄芩、枳实、白芍等十三味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组成。
[药理作用]
中医认为,慢性胰腺炎和胆囊炎常因七情不达、饮食不节、肝失疏泄、壅脾塞胃而招致病痛发作。对本病的治疗,应贯彻六腑以通为用的法则,以通腑泻热之剂配合行气破郁药同用,迅速消积导滞,泻痞除满,荡涤中焦水湿互结,去菀除,有利于胰腺炎、胆囊炎的调理与治疗。具有通里攻下、疏肝理气及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清胃通便为原则。 处方中的某些药材有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作用,减轻胰管压力,有利胰腺炎恢复;并能改善循环和清除胃肠道内细菌和毒素及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作用,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和防治肠道细菌易位的功效,尤其在胰腺和肠道组织中能显著抑制肠道杆菌和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保护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维持肠道生态平衡,降低内毒素,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减低细菌总易位率和易位菌数量。
三、 病理分析
[发病机制]
慢性胰腺炎、胆囊炎是常见的腹部病症之一,且两种病症常常是伴随性地发生。视其病情程度,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左肩背放射,局部压痛明显,有轻度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伴低热、恶心呕吐、苔薄黄、脉弦细腹痛、腹泻和糖尿病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症状,。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具体原因为:
1、慢性胰腺炎
胰腺 胰腺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膜后间隙中,表面略带黄色呈小结节状的狭长腺体,质柔软,平第一、二腰椎。长约12.5~15cm,宽3~4cm,厚1.5~2.5cm,重约60~100g。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头部宽大,为十二指肠曲凹面所包绕,其下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右后方形成一沟状突包绕肠系膜血管。颈部较宽,其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交界处。头颈部在脊柱右侧。胰体尾部位于脊柱右侧,两者界线不清,与胃大弯、脾门及左肾门毗邻。脾切除时勿伤及胰尾。胰腺的血供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汇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外分泌组织包括腺泡及腺管(主胰管和副胰管),约70%以上的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成为胆汁和胰液的“共同通路”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少数情况下二者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副胰管开口于主胰管开口上方约2.5cm处。
(1).胆道疾病 胆道壶腹部出口阻塞,胆道感染所致壶腹部炎症。奥迪氏括约肌功能障碍,当处于松驰状态,即可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胰管。如胆道感染性炎症可使细菌及其毒素扩展累及胰腺,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2)胆管梗阻 导致胰液排泄障碍,腔内压力升高,使胰腺泡破裂,胰液溢入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
(3)酗酒和不合理饮食 引起胰腺分泌过度旺盛,奥迪氏括约肌痉挛,加之剧烈呕吐导致十二指肠内压力骤增,而致十二指肠液返流。
(4)手术和外伤 腹部手术特别是胃或胆道的手术,可引起胰腺供血障碍;腹部钝性挫伤可直接挤压胰实质,内镜下进行的胰胆管造影检查时,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也可引起胰腺炎。
2、慢性胆囊炎
胆囊 呈梨形长7~9cm,宽2.5~3.5cm,其容积为30~50ml,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与胆囊管相连,称哈德门(Hartmann)氏袋,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2~4cm,直径约0.3cm ,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称海士特(Heister)氏瓣,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胆囊管及其开口处变异较多,手术中应予以注意。胆囊动脉来自右肝动脉,静脉直接由胆囊床引流入肝内门静脉。
(1) 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
(2)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桿菌,产气桿菌,绿脓桿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3) 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 引起急性炎症。
(4) 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
[发病因素]
1、 慢性胰腺炎:
(1) 共同通道梗阻 约70%的人胆胰管共同开口于Vater壶腹,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壶腹部结石、蛔虫或肿瘤压迫而阻塞,或胆道近段结石下移,造成Oddi括约肌炎性狭窄,或胆系结石及其炎症引起括约肌痉挛水肿,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开口纤维化,或乳头旁十二指肠憩室等,均使胆汁不能通畅流入十二指肠内,而返流至胰管内,胰管内压升高,致胰腺腺泡破裂,胆汁胰液及被激活的胰酶渗入胰实质中,具有高度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行“自我消化”,导致胰腺炎。
(2) 不合理饮食 酒精对胰腺有直接毒作用及其局部刺激,可造成十二指肠炎、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致胆汁排出受阻,如暴食亦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胰管内压骤增,诱发本病。
(3) 管因素 胰腺动脉中如有颗粒物质堵塞胰腺终未动脉,或当被激活的胰蛋白酶逆流入胰间质中,即可使小动脉高度痉挛、小静脉和淋巴管栓塞,可导致胰腺炎,严重的, 可导致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4) 感染因素 腹腔、盆腔脏器的炎症感染,可经血流、淋巴或局部浸润等扩散引起胰腺炎。伤寒、猩红热、败血症,尤腮腺炎病毒对胰腺有特殊亲和力等,也易引起胰腺急性发病。
(5) 手术与外伤直接伤及胰腺 胰液外溢引起胰腺炎。
2、 慢性胆囊炎
(1) 90%以上为结石引起,胆囊管或胆囊颈的机械性阻塞,胆囊即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其中高浓度的胆盐即有强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学性炎症,以后继发细菌感染,造成胆囊化脓性感染,也可为急性胆囊炎演变而来,或起病即是慢性过程。
(2) 胆囊管过长、扭曲、粘连压迫和纤维化等导致的梗阻,诱发胆囊炎。
(3) 因胆囊、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失调等,引起胆道排空障碍、胆汁滞留,使胆囊受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胆囊炎。
(4) 机械刺激,寄生虫的侵入及其带入的细菌等,均是造成胆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其他有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
(5) 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经血行、淋巴、胆道、肠道,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途径侵入,导致胆囊炎。
(6) 胰液返流进入胆囊,具有活性的胰酶,也可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
[临床表现]
1、慢性胰腺炎
(1) 腹痛为早期多见,多位于上中腹正中或左、右上腹。与体位变化有关。常因劳累、情绪激动、饮食不节等诱发。
(2) 胰腺功能不全表现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不良、不耐受油腻及脂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表现、腹部肿块或腹水、黄疸。
(3) 内分泌功能不全,假性囊肿及胰岛细胞减少或萎缩出现隐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
(4) 体重下降(逐渐的或复发的),恶臭大便。胰腺钙化,硬沉淀物可致胰腺变小。
2、 慢性胆囊炎
(1) 慢性胆囊炎者(结石和非结石),体检时可无腹部阳性体征,或右上腹有轻度压痛,无肌紧张。
(2) 如结石堵塞于胆囊颈部,可引起胆囊积液,此时右肋缘下可触及梨状胆囊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
(3) 胆囊粘膜遭到破坏,呈息肉样改变,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萎缩变小,胆囊腔缩小、或充满结石,形成所谓萎缩性胆囊炎。
(4) 上腹饱胀、暖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过多脂餐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生化指标]
1、 慢性胰腺炎
(1) 胰酶、胰腺内的淀粉酶异常升高。
(2) 尿淀粉酶异常升高
2、 慢性胆囊炎
(1) 胆红素异常升高
(2) 胆酸与胆固醇的比值变化异常
四、 专家评价:
胰腺横卧在人体上腹部的后腹腔内,位于胃的后面,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对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多种营养素进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胰腺所分泌的这些消化酶,通过胰管流入十二指肠,被十二指肠液和胆汁激活后才能发挥消化作用。如果在某种病理情况下胰液被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激活后,又返流到胰腺内,则就可出现胰腺的自身消化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胰腺虽然只是人体腹部深处一个非常不显眼的小器官,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分泌腺体,担任内、外分泌的双重功能。对内,胰腺会分泌出多种激素,如人们非常熟悉的胰岛素;对外,胰腺分泌出人体重要的消化液,包括淀粉酵素、脂肪酵素、胰蛋白酵素等
某些因素的影响,胰腺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胰腺炎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胰腺疾病。那么,胰腺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生胰腺炎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诊断和治疗?
(一) 胆道疾病祸及胰腺
胰腺和胆道虽然不是一个器官,但它们排泄胰液、胆汁时有一个共同的通道。而在进入这一通道的会合处,无论胆道出现什么异常都会影响到胰腺,诱使胰液排泄不畅,从而造成胰腺炎。胆道疾病诱发胰腺炎在我国尤其多见,在我国胰腺炎病人中,有1/2—2/3是由于患胆道疾病引起的。胆道疾病不仅可以诱发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还能够导致慢性胰腺炎;严重的情况,还能造成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使患者发生休克甚至猝死。因此,保护胰腺不受伤害,及早根治胆道疾病是关键。
(二) 饮食不当引发胰腺炎
饮食不当是引发胰腺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知道,胰腺具有内分泌、外分泌两大功能。对内,胰腺会分泌出多种激素,如人们非常熟悉的胰岛素;对外,则分泌出人体重要的消化液,包括淀粉酵素、脂肪酵素、胰蛋白酵素等等。淀粉酵素分解葡萄糖,而脂肪酵素分解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酵素经小肠激活之后则参与蛋白质分解。暴饮暴食之后,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就会刺激胰腺分泌出更多的胰液来消化,而这样就会使胰管内压力增加,引起胰腺泡的破裂,从而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酗酒不但会使胰液分泌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