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
伊布利特(IbutIlIde)或 多非利特(d0fetIlIde)
产品类别:西药产品
信息内容:富马酸伊布利特
一、新药名称
1.正式品名:富马酸伊布利特
2.英 文 名:Ibutilide fumarate
3.汉语拼音名:Fumasuan yibulite
二、命名依据
本品为Ibutilide fumarate的原料药,按照INN命名原则,本品译为富马酸伊布利特。
三、选题目的与依据
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步入老龄社会,心律失常发病率逐渐上升,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房扑、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长期房扑、房颤易使心房内产生血栓和血栓脱落。房扑、房颤还可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心房扩大、心室肥厚),使器质性心脏病加重。
目前使房扑、房颤复律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尚较少。而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对快速终止房扑、房颤疗效较好。伊布利特也是美国FDA第1个批准的静脉应用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
1.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体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伊布利特可延长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当伊布利特浓度为9~10mol/L时,可延长游离豚鼠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间。整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伊布利特可终止犬动物模型的持续房扑和房颤,延长QT时间。伊布利特尚可减少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室颤和室速的发生率,并降低室颤时除颤阈值。
一项研究表明伊布利特可使右房有效不应期从202.2 ms延长到268.9 ms,右房单相动作电位时间从242.1 ms延长到323.6 ms,右室有效不应期从234.5 ms延长到283.0 ms,右室单相动作电位时间从267.7 ms延长到340.2 ms,QTc时间从418.2 ms延长到514.6 ms。与索他洛尔不同,伊布利特在各种心房起搏频率下均延长心房不应期。
1.1 抑制复极时K+外向电流 心肌细胞复极时K+外流是促进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离子流。Ca2+、Na+内流和K+外流的相对速率决定了复极Ⅱ相平台期的长短。伊布利特有抑制复极时K+外向电流的作用,这也是本药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理由。通过对K+外向电流的抑制,伊布利特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QT时间,延长心肌的有效不应期。
1.2 促进平台期缓慢内向Na+电流 这是本药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其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此作用。研究表明伊布利特在常用剂量下即有此作用。伊布利特通过这一作用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和QT时间,减慢传导,使折返激动不易形成。本药的这一作用使其具有更强的快速转化房扑、房颤为窦性节律的作用。
1.3 促进平台期内向Ca2+电流 这是本药区别于其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另一个特点。在复极Ⅱ相时由于Ca2+内流,抵消了部分K+外流的作用,使复极Ⅱ相出现平台期。伊布利特通过促进Ca2+内流,也可起到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延长QT时间的作用。
2.药代动力学
伊布利特静脉应用后,迅速分布于细胞外液。血浆分布容积为6.6~13.4 min/L,41%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代谢。除一个代谢产物外,其余7个代谢产物均无活性。伊布利特t1/2为3~6 h。本药代谢不受地高辛、β-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影响。本药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低,故一般均以静脉滴注。
3.用法用量
伊布利特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起效快,可使房扑、房颤患者快速转律,从而避免电复律。对体重>60 kg的患者,推荐剂量为1 mg在10 min内静滴完。如无效,相隔10 min后再以相同剂量静脉滴注。对体重<60 kg患者,二次剂量均应为0.01 mg/kg。伊布利特可用于首次发作的房扑、房颤患者,也可用于慢性房扑、房颤患者。用药前应先纠正低血钾、低血镁,并开始抗凝治疗。用药时应作心电监护,直至QTc时间恢复正常为止。用药时应备好除颤器及静脉心内膜起搏器。
综上所述,伊布利特是目前所知的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四、国内外有关本品的研究、生产情况综述
富马酸伊布利特于1995年12月由美国FDA批准,于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目前尚未见在国内生产和上市的报道,属于西药二类新药。
与其他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相比,伊布利特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欧洲的一项比较伊布利特和索他洛尔的疗效试验,患者总数为319例(59例为房扑,260例为房颤)。第1,2组分别用伊布利特1,2mg静脉滴注,第3组应用索他洛尔1.5 mg/kg静脉滴注。第1,2组使房扑、房颤转律的疗效均高于第3组。第2组使65%的房扑患者和40%的房颤患者转律,而索他洛尔仅使20%的房扑患者和15%的房颤患者转律。
一项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静脉应用伊布利特和普鲁卡因胺治疗127例房扑、房颤的疗效试验。结果伊布利特的疗效为普鲁卡因胺的2~3倍。Stambler报道应用伊布利特(0.005~0.025 mg/kg)、普鲁卡因胺(12~15 mg/kg)、安慰剂治疗房扑、房颤患者的疗效。房扑、房颤持续时间为(37±37)d。对房扑患者,伊布利特的疗效为37%,而普鲁卡因胺组无1例转律。对房颤转律的疗效,伊布利特组为42%,而普鲁卡因胺组为9%。
五、专利及行政保护情况
经向华科咨询公司证实,本药未进行有关行政保护的申报手续,通过综合分析,不存在行政保护的可能。
多 非 利 特
正式品名:多非利特
汉语拼音:Duofeilite
英 文 名:dofetilide
国外商品名:Tikosyn
化 学 名:N-[4-[2-[methyl[2-[4-[(methylsulfony1)amino]phenoxy] ethy1]amino]ethy1]pheny1]methanesulfonamide
化学结构式:
C19H27N3O5S 441.6
类 别:化学药品二类
适 应 症:用于心房纤颤(AF)和心房扑动(AFL)病人维持和转换成正常的窦性心律。
规 格:0.25mg/粒
上市国家及时间:美国,1999年
专利情况:EP 215997;中国专利(CN)87/103300即将到期,本品未申请行政保护,研究和开发本品不涉及专利及行政保护问题。
开发公司:Pfizer
药效分类: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用法用量:口服,通常的推荐剂量是0.5mg,每日二次。
概 述: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的特点是心率加快(约130次/分钟),从而导致该段时间内心血管损害,故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多非利特是第一个专门开发用于心房纤颤的抗心律失常药,显示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活性。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脏的钾离子通道的快速部分,延长动作电位时程(Ikr)。在几类重要的浓度中,多非利特仅阻滞Ikr,与其他钾离子电流复极化无相关阻滞(如Iks,Ik1)。在临床相关浓度中,多非利特对钠离子通道(与Ⅰ类药作用相联系)、肾上腺素能α受体或肾上腺素能β受体没有作用。
在临床试验中,60%~70%的病人在使用多非利特一年内保持心律正常。只有25%服用安慰剂的病人有相同的结果。该药不会比目前普遍使用的同类药物,如:奎尼丁,有更大的危险性。据Pfizer公司在1100名病人中进行的两项主要研究结果表明,30%的病人服用多非利特后回复正常心律,而服用安慰剂的只有1%。
两组随机、平行、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应答试验评价多非利特的作用:1)转复房颤/房扑(AF/AFL)患者为正常窦性心律(NSR)超过1周的持续时间;2)在药物诱导或电心律复原后持续NSR(延迟AF/AFL的复发时间)。入组病人为有1周至2年房颤或房扑历史的患者,总数为996名。两组研究患者随机服用安慰剂或服用剂量为0.125mg,0.25mg,0.5mg的多非利特,给药为每日二次。
两组研究入组的患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绝大多数是NYHA评分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的患者。大约一半患者有心脏结构性疾病(包括局部缺血性心脏疾病,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大约一半患者是高血压。大部分患者是伴随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药和ACE抑制剂。大约90%患者在进行抗凝血治疗。
大约70%的患者在24~36小时之内转复,急性转复率见表1。
表1 房颤/房扑转复至正常窦性心律
多非利特剂量
安慰剂
0.125mg
每日二次
0.25mg
每日二次
0.5mg
每日二次
研究1
5/82(6%)
8/82(10%)
23/77(30%)
1/84(1%)
研究2
8/135(6%)
14/133(11%)
38/129(29%)
2/137(1%)
在48~72小时之内没有转复到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用电心律复原。那些在医院中转复后持续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作为维持期继续随机治疗至1年。
采用随机剂量,在6、12个月持续治疗中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的比例和因为房颤/房扑的复发或不良事件而退出的患者比例见表2。
表2 在6和12个月随机治疗后患者的情况
多非利特剂量
安慰剂
0.125mg
0.25mg
0.5mg
研
究
1
随机
82
82
77
84
成功转复至NSR
60
61
61
68
6个月
仍旧治疗在NSR
38%
44%
52%
32%
D/C因复发
55%
49%
33%
63%
D/C因不良事件
3%
3%
8%
4%
12个月
仍旧治疗在NSR
32%
26%
46%
22%
D/C因复发
58%
57%
36%
72%
D/C因不良事件
7%
11%
8%
6%
研
究
2
随机
135
133
129
137
成功转复至NSR
103
118
100
106
6个月
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