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09/9/17 13:43:31 来源:
未知
据《郑州晚报》报道,“由于该市120车数量有限,加之收费标准偏高,使得野救护车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该市的野救护车已有十几支车队,专做市外危重病人出院
生意”。读罢至此,笔者不禁联想起前段时间央视提供的一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北京
儿童医院平均日门诊量从5394人/次增加到6445人/次,年均增长高达10%,但此间医护人员数量一直没有增加”。
不同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医疗卫生资源的供不应求,不仅存在于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难以幸免。目前,大部分120急救网络基本上都是由公立医疗机构组成。某种程度上,医疗服务体系和急救体系的各自垄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民办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展受限,多数只能创办专科医院,不具备综合性急救条件,进一步使其难以进入急救体系。
毫无疑问,急救体系需要统一的规划、组织和调度,否则将浪费急救资源、降低急救质量———假如没有统一的急救网络平台,很容易出现一人报警、多家医院同时出车的无序状况。但是,急救体系的资源调配采取计划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其生产供给也必须通过计划实现。
当然,如果政府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救护车,包办急救体系也并非不可。显然,这个假设在郑州市是不成立的,该市不仅救护车有限,而且其服务价格偏高,导致了急救体系的供求脱节。既然政府没有能力保证急救资源的足够供给,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来举办呢?
实际上,饱受指责的野救护车也并非一无是处。差的服务固然不及好的服务,但至少总比没有强———患者转院乘坐野救护车,至少还有保命机会,车上也还有一些救护设备,总要比坐以待毙强。野救护车虽“非法”但“合理”,实质上是社会对急救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自我矫正。
问题并不复杂,答案也很简单。只要放开合法的供给准入渠道,非法的供给自然逐渐萎缩。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可以而且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急救体系需要向民间医疗进一步开放,这样既可以直接增加服务供给,还能通过有效竞争降低服务价格、提升服务品质。
关于郑州急救收费
标准偏高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民办医疗和公办医疗的竞争促使服务价格下降,这正是竞争之于医疗卫生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动用公共财政对于部分急救项目进行补贴,使得民众可以消费得起基本的公共卫生产品。(陈皮 研究员)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