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09/12/25 8:33:57 来源:
未知
灵验药膏”为何消失
丸散膏丹:生产门槛太高
生意社12月24日讯 一位
老人患皮炎多年,用了很多西药都不见效。最近,他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医生给他开了一种便宜的黑色药膏,很快就痊愈了。据了解,这种具有百年历史叫做黑色拔膏棍的药膏已断档多年,最近才重获生产。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周东梅说,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使用,被称为中药院内制剂。黑色拔膏棍就是其中之一,用于治疗慢性湿疹等皮肤病,这是医院在整理著名中医专家赵炳南临床经验方时发现。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被湿疹所困,用了黑色拔膏棍外涂后,得到根治。以前,医院的皮科中药制剂有100多种,临床疗效非常独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都已停产。
在山西稷山县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用自己研制的制剂,治好了上万名骨髓炎、骨结核患者。4年前,医院共有38种丸、散、膏、丹,但现在只剩10多种,其余的因生产门槛太高而放弃。
2005年8月,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医院制剂室的面积、设施、环境等都做了严格管理要求,医院需要投入高成本建造制剂室,不同的剂型需要不同的设施和制剂室。目前中医医疗机构原有的制剂室,大部分没有达到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标准,因而只能关闭。目前,北京市只有6家制剂室具有这种资质。
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置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绝大多数制剂必须在净化区内生产,但有些中药制剂生产如黑膏药、外用酊剂等并不需要这样严格的条件。据调查,北京50%—70%的院内制剂被市售
药品所取代。
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说,政府对中药制剂的生产条件要求与化学药品接近,因为门槛太高,中医医院纷纷取消制剂生产室。
注册审批:费用高时间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冀湘说,中药制剂的研发原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临床验证,二是配制药物。最近又加了长期毒性实验和现场考核。因此,研发一个院内制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据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一项最新调研,发现医疗机构研制中药制剂的总费用在10万—70万元不等,时间在6—36个月。
“把中药当成西药管,导致众多中药制剂不得不放弃。”从事中
医院管理长达16年的杨卓欣认为,
中医药制剂管理越来越“苛刻”。由于投入高,回报低,大多数医院只好选择放弃。
周东梅说,赵炳南大师留下了很多皮科制剂,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制作不同剂型。按照现在的申报注册要求,每一个剂型算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做药学研究和临床,这相当于把中药制剂作为一种新药去开发。
北京西苑医院王承华认为,临床前研究工作中要求做长期毒性试验,而长期毒性试验一般需要6万—12万元。对部分不含毒性成分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来说,其必要性值得研究。
专家建议:实行备案管理
院内制剂是中药处方权的延伸。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说,把处方变为制剂,不仅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有利于新药开发。比如复方丹参滴丸、三九胃泰冲剂等等,原本都是中药制剂。
院内制剂大多来源于成方或者老医生的经验。王承华说,中药院内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医生可以进行调整。院内制剂不是新药,按照新药的
标准来批准医院制剂,明显不合适。因此,院内制剂注册应与
中医药的特点相适应。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认为,医生处方变成制剂,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积累的经验。医院制剂是由医院组织专家来认定的,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由医院和医生负责。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建议,依据传统经典方制成的院内制剂应实行备案制。由同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后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变“监督保证质量”为“主动保证质量”。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