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0/1/20 0:00:00 来源:
未知
据预计,2010年我国维生素C产能将接近18万吨,2012年将超过20万吨,而目前全球维生素C消费量仅在10万吨左右。如果不加以限制,随着产能严重过剩而来的或许是全行业亏损。有分析人士指出,“限产令”对于防止维生素C恶性价格战是有利的,可防止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延缓价格下行趋势。
维生素C(以下简称维C)行业最近3年持续火热,尽管其价格已从2008年的高位开始下行,但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仍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进入这一市场。
然而,一拥而上的投资近日是否会因为发改委的一声“限令”而降温?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已将维C列入需要加强调控的产业,表示将从行业准入、投资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多项限制维C产能的措施,包括对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项目进行清理整顿等。
被纳入产能过剩“黑名单”,维C行业势必将引发一轮“震动”,带来产业结构深层调整。此举将对维C行业的未来走势产生怎样的影响?业内企业将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新增产能一拥而上
业内人士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维C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后经历了全球维C价格战的惨烈竞争以及国际市场上两大维C生产企业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因环保、成本压力而不断停产,维C的生产主要集中到了中国5大企业。
目前东北制药(000597,SZ)、华北制药(600812,SH)、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5大企业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维C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高利润的驱动,一大批维C项目开始在国内一拥而上。目前我国维生素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等省。
一些维C龙头企业也在进行产能扩张,例如,山东鲁维制药在2009年投资3亿元对原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并新上生产线一条,将维C原料药的年产能力由1.2万吨增加到2万吨。据业内人士透露,2009年,山东天力药业有限公司、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山东润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泰格生物等企业也在着手上马或扩产维C项目,记者了解到,一向以青霉素工业盐闻名的河南华星,也开始了维C转产。
“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维C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行业竞争,尤其对于一些新加入者来说,由于产能、竞争力都比较低,未来市场状况将存在隐忧。”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我们的项目已经投产了,维C很好卖,现在销售供不应求,我们连库存都没有。”河南华星药厂有关负责人日前介绍说,该公司维C项目年产能5000吨,主要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
当记者提及国家出台有关维C产能限制的政策以及后续的市场状况预期时,该人士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未作回答。而在对几家维C生产企业的采访中,一些企业表示,这个问题“太敏感,不太好说”。
另外,有传闻称上海迪赛诺也在投建维C项目。日前,上海迪赛诺公司一位高层对此予以否认,不过他透露公司已经投建的项目确有维生素系列产品的生产,但并没有涉及维C。
事实上,维C需求目前已显现萎缩迹象。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维C市场价格一度高达140元/千克(约合23美元/千克)。2009年1~9月,维C及其衍生物出口累计60958吨,同比下降8.21%;出口金额为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9%;出口价格为10.27美元/千克,同比增长21.35%。
2009年10月份的单月统计显示,中国维C出口量为4223吨,环比进一步下滑,但价格平稳运行,单价保持在每千克10美元。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发改委出台的有关政策限制的是新增产能,这无疑是为新企业的进入竖起了高门槛,而目前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五家企业对于市场的话语权和垄断优势或将更强。
价格或维持在高位
据了解,维C此前在2005年~2006年价格战时的最高价未超过50元/千克,2007年下半年开始上涨,2008年甚至蹿高到140元/千克。“维C的这种景气已经持续了近三年,这在医药进出口贸易中实属罕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行业专家乔海利指出。
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维生素类产品在2008年~2009年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降价,但由于过去5大企业以限产保价的方式维持着全球市场的平衡,维C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位。
不过,比起2008年的最高点140元/千克左右,2009年年底维C的价格已经跌到80元/千克左右。在2009年11月11~13日,第63届API原料药会议上,五家龙头企业报价在80元/千克左右,出口价在11美元/千克左右。目前,东北制药已签订的2010年的长单价格都在10美元/千克左右。
“整体来说,维C产能一直是过剩的,严重供过于求,如果不做限产决定,扩产和新建项目都上马的话,势必引发恶性竞争,价格战又会开始了,但关键得看限制产能的政策具体如何实施,这中间还涉及到地方政府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银河证券医药分析师李鹰鹏表示,限制维C产能对于防止恶性价格战是有利的,有利于延缓供需失衡,防止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因此有利于延缓或改变这一段时间的价格下行趋势。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只要5大企业维持价格平衡的“默契”态度不变,维C价格将继续保持平稳。“在经过长期的价格战后,产业格局开始进入稳定阶段,各寡头间经营策略的配合愈发默契。”天相投顾研究员陈恒分析指出,由于目前产业格局已经形成稳定的局面,产能基本掌握在国内几个大的生产商手里,加上需求的多元化,需求量未受金融危机大的影响。
此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等因素的支撑,维C价格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相对高位,并且产品销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向深加工延伸
虽然目前维C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已较为稳定,但维C深加工产品的需求还在增加。为应对维生素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记者了解到,不少龙头企业除了不断拓展国际维C原料药市场,并且开始向利润更好的维C深加工产品延伸,拓展维C高端产品市场(更多新闻来源E路有你)。
“从长远看,随着国内维C厂家的不断扩产,世界维C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价格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如果小进则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江山制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主动权,甚至难逃出局厄运。”在谈及投资深加工产品时,维C五大龙头之一的江苏江山制药董事长常亮此前曾表示。
据了解,江山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发展,使维C花色品种不断翻新,目前已达30多个。该企业现维C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深加工产量占总生产量的40%,成为国内最大的维C深加工基地。
此外,东北制药投资总额4.8亿元的维C深加工项目已经完成。据此前披露信息显示,维C深加工项目达产后,东北制药将形成包括维C-Na、维C-Ca等在内的8500吨维C系列产品的产能。
公开消息显示,目前山东天力投资金额达8.5亿元所投的项目是号称年产3万吨异维C钠。可见,生产高端维C产品成为一些企业提升竞争能力、抢占市场的有利途径。
业内人士指出,维C钠、维C钙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更高,毛利率在60%以上,此类项目的投资有利于维C生产企业提升盈利能力,抢占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增强竞争能力,也有利于产业格局进一步向良性调整。
新闻背景
发改委五项措施限制维C产能过剩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召开的 “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布会上,将维生素C行业纳入产能过剩行业。
近年来,维生素价格相对稳定,而且生产用原料价格持续偏低。比如,2009年,维C价格一直在每公斤10~11美元,成本却只有4~5美元,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企业和投资者追逐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原有一些小型生产企业低水平扩张,部分地方新建了大量产能。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生产维生素12.6万吨,出口8.9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近90%。2009年前10个月产量约9.5万吨,出口6.5万吨。中国现有维生素C产能,基本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维生素C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
“维C项目大有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势头。”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李宁宁日前表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到2012年我国维生素C的产能将远远超过全球需求,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还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
近期,发改委联手工信部开展维生素C行业调查,表示针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从行业准入、投资管理、贸易监管、违规查处等方面,研究制定五项限制维生素C产能的措施,包括停止审批和建设内外资新增维生素C项目;对于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抓紧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格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同时国家将对维生素C出口继续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实行行政问责制以及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等。(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肖晓芬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