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0/4/7 0:00:00 来源:
未知
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中药注射剂多次引发了业界内外不同的声音。去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分析中药注射剂的发展过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相关协会和生产企业纷纷研究产品自身的“短板”,以把好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3月29日,国家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再次发出通知,向社会和业界广泛征求相关技术评价指导原则的意见。该通知包括了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技术原则有关的7个附件,涉及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评价、生产工艺评价、质量可控性评价、企业对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能力评价、风险效益评价、风险管理计划指导。这标志着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得到再次有力推进。
如何深入推进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以促进中药注射剂行业健康发展仍是业内密切关注的焦点。
促进生产企业优胜劣汰
今年“两会”期间,部分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中医药界“两会”代表委员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提出了建议:首先,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技术原则的制定,不能按中药注射剂新药的要求一刀切,要有可操作性;其次,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安全性,应允许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提高,促进产品内在品质的提升;再次,已上市多年、市场广为覆盖的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已完成的临床长期验证研究成果应得到认可。
康缘药业董事长萧伟建言,要加快推进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进一步明确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品种推进时间表。对于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标准提高的品种,应坚决禁止生产或淘汰。
萧伟表示,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的统一非常重要,必须改变部分老品种中药注射剂不同厂家生产工艺不同、标准落后、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生产企业都要加大基础研究,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因生产工艺不成熟而导致质量不稳定的质量标准,并鼓励建立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监控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生产全过程动态质量监控体系。
萧伟说,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危重症治疗领域具有化学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流感危急重症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2008年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领域的使用比例达到了22.39%。卫生部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中,多次推荐使用多种中药注射剂品种,这些都充分肯定了中药注射剂在抗病毒感染临床治疗方面的优势。因此,要积极倡导优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危重症领域的广泛应用。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也表示,应继续推进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提高中药注射剂生产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降低安全风险。要严格按照方案,对所有品种进行再评价,对处方不合理、工艺不科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品种予以清理。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开展中药注射剂品种论证,对处方、工艺路线明显不合理、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标准低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应坚决撤销批准文号(更多新闻来源E路有你)。
“要综合考虑生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环境及规模、检测能力、研发实力等多方面因素,提高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李振江指出,对工艺技术差、质量控制水平低、产品质量无保障或出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应坚决取缔,降低安全风险。
当然,在实践操作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实施的难度很大。按照要求,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必须完成安全性、有效性和用药方案三部分的研究工作。此外,缺乏基础研究、产业生产水平低、质量标准差异大等也都影响着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开展。
去年以来,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中药注射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通过风险排查,生产企业强化对中药注射剂原辅料供应商的审计,强化无菌和热源检查,开展关键工艺的验证,主动开展相关研究。
面对安全性排查提出的严格要求,优胜劣汰的法则已自然显现,据了解,很多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主动停产,目前中药注射剂安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
对于产业现状,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为中药注射剂的技术攻关和提高标准设立专项基金,选择目前使用量大、使用面广的一批中药注射剂产品来组织产学研协作攻关,找出影响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提高标准,加强产品安全保障。
目前,由企业或协会牵头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项目也都在进行或酝酿之中。企业或大力投入,或抱团取暖,或自动退出,总之,中药注射剂行业的积极变化正在安全性再评价过程中悄然显现。
不断提高药品质量标准
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包括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在内的18种中药注射剂品种组织了评价性抽验,加快了中药注射剂标准提高步伐。目前,双黄连注射液标准修订内容已通过专家审评。同时,撤消了人参茎叶总皂苷注射液和炎毒清注射液两个品种的药品标准,迈出了中药注射剂淘汰工作的第一步。
而药品生产企业在政府部门鼓励创新的政策引导下,自动减少了低水平重复申报,而改为致力新药的开发和研究,因此这两年药品的申报量在减少,但申报质量明显提升。
另据了解,国家局去年完成了丹酚酸B和银杏内酯两类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审评工作。其中,丹酚酸B注射剂的适应症在肿瘤领域,银杏内酯注射剂为心脑血管用药,都属于治疗重大疾病类的新药申请。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今年2月做客新华网时曾表示,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中提出了中药研制应当明确药材来源和工艺技术参数的要求,并且纳入保证中药质量的控制环节中,结合成品质量指标检测,逐步实现“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指标控制”三者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中药质量的均一和稳定。
对中药注射剂品种,国家局还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主要从立题依据、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注射剂的技术标准。
对照该要求,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能明确的比例远远偏低。同时,一些安全性较差的中药注射剂仍在临床继续使用,不良反应的隐患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张伟还表示,中药注射剂品种的标准提高工作已被列为国家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张伟同时表示,虽然药品质量标准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品质量保证水平,但药品质量标准不是解决药品内在质量的“万能钥匙”,它只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还需要生产企业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加强管理,药品监管部门也要多管齐下,才能解决药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此外,标准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标准应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监测与规范使用同步
李振江介绍,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医院全盘叫停中药注射剂,使其在高端医院的市场逐步萎缩,甚至被边缘化。
据了解,在新出台的国家医保目录中,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多个中药注射剂的代表性品种被限制在二级以上医院使用才可报销,这将威胁基层医疗机构这个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大本营”,使本已不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对此,李振江不无忧虑地说:“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不敢或不再使用中药注射剂,对产业发展的打击是致命的。即使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完成了,产业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
李振江认为,卫生管理部门要引导综合性医院消除对中药注射剂的偏见,积极推广安全、有效的中药注射剂在病毒性感染等危重症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优势,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应纠正部分地区或医院存在的“一刀切”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错误做法,维护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李振江指出,应把规范临床使用作为再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液使用说明书,明确使用方法、配伍、不良反应、禁忌等,同时规范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的用药行为,强化对医生、护士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培训指导,特别是要对所有西医进行中医药理论和中药注射剂用法的培训,降低因临床使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几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也认为,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与临床不合理应用有很大关系。比如,寒性药应该应用于热症。滥用、不辨症使用,把属性寒凉中药的注射剂用在体质虚寒的病人身上,怎么能不出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左焕琛表示:“近年来,许多传统文献记载认为没有毒性的中药也陆续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对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
左焕琛建议,组建中药安全性研究专属机构及全国监测网,扩大对中药安全性研究的范围,使中药安全性研究不再局限于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中药或方剂毒性与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监管水平,积累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实验数据,并开展有毒中药的减毒增效和限量标准研究,开展临床药学研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尤其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不合理配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可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避免中药不良反应和毒性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安全性。
“应规范临床使用单位特别是基层医院的用药行为,强化对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临床指导。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掌握用药信息,谨慎联合用药,尽量避免因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引发不良反应。”萧伟还建议,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尤其是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工作,为临床使用单位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基础依据。
国家局正在征求意见中的《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意见》中提出,所有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都要按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提交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国家局药品安全监管司有关人士表示,制定该意见就是为了指导企业在保证产品均一稳定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各种药品安全性资料,评估药品风险,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同时实现风险最小化,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