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0/11/9 0:00:00 来源:
未知
头孢特仑新戊酯片为口服的第三代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它对链球菌属(粪链球菌除外)、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淋病奈瑟氏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低的沙雷菌属、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属及柠檬酸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自1970年以来国外发展最迅速、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抗生素。国内从1980年开始至今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开发研究,引进消化提高,至此已达到一定水准。
头孢菌素加速发展
头孢菌素C生产菌是意大利人Brotzu于1945年从意大利的Sardinia海岸污水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955年,英国人Newton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抗生素。1962年,进一步分离出头孢菌素N、P和C三种具有活性的物质,同年证实确定了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其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具有β-内酰胺环,故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活性低,在半合成青霉素的启发下,头孢母核7-ACA和7-ADCA的制备技术逐步成熟,有助于头孢类抗生素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以来,头孢菌素发展特别快,其工艺技术成熟。此外,测试仪器的发展加快了结构测定,并能迅速确定构效关系。临床应用快,加速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于近几年发展到第四代头孢菌素。
历代头孢菌素各有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但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比第一代扩大,抗菌活性比第一代强,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增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绿脓杆菌具有中等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都很稳定。
头孢特仑新戊酯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它的药代动力学是在体内代谢成头孢特仑后,发挥抗菌活性。健康人饭后口服本品200mg时,抗菌活性成分头孢特仑在血液中达到很高的浓度,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2.9μg/ml,半衰期为0.9小时。头孢特仑吸收后在痰液、中耳液、扁桃体、上领窦粘膜、筛窦粘膜、尿道分泌物、子宫中均达到较高的浓度。头孢特仑新戊酯吸收后,在肠壁被酯酶代谢成为有抗菌活性的头孢特仑和三甲基醋酸。三甲基醋酸和肉毒碱结合后,以三甲基肉毒碱形式从尿中排泄。部分头孢特仑以活性形式经胆汁排泄,大部分经尿排泄,几乎不从乳汁中分泌。
口服广谱抗菌素最佳选择
在头孢菌素市场上,合资企业的产品占35%左右,进口产品占25%左右,国内企业生产的药品不到40%。近十多年来,世界上主要跨国制药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制药企业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开发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一是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毒副反应低,临床疗效好诸优点而为广大医师偏爱。其二是具有较高商业利润和临床意义。头孢特仑新戊酯是由日本富山化学株式会社于90年代初开发上市的一种口服三代头孢菌素,其商品名为Tomirom,在日本市场销售的剂型有片剂(50mg和100mg两种规格)及颗粒剂(25mg和50mg两种规格)。2008年,SFDA批准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第三代头孢类新药(片剂)——头孢特仑新戊酯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追求用药安全有效与快速方便成了最佳选择。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用药发展趋势来看,口服制剂将是临床用药的发展方向。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头孢抗生素绝大部分是注射用药,口服的仅5种,而第三代口服头孢抗生素仅头孢克肟与头孢特仑两种。由于头孢克肟在我国已经大规模使用,临床耐药性增加,因此,头孢特仑新戊酯成了口服广谱抗菌素的最佳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特仑新戊酯片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为优越,其抗菌谱比第二代有所扩大,对绿脓杆菌、沙雷氏杆菌、不动杆菌、消化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有效。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阴性菌株,第三代头孢特仑新戊酯片常常有效。在临床应用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头孢菌素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多中心临床评价,综合97篇临床报告和论著,共2160例各种感染的临床试验,绝大部分300mg~600mg/天,分3次给药,疗程7~14天。临床总有效率为81.2%,细菌总清除率为84.5%。
近年来,抗生素原料药上中下游一体化趋势加快,上游向下游延伸,下游向上游溯源,中游向左右两翼扩展,带动了新产品的纵向与横向发展。随着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产能的扩展,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抢人眼球的新品种。曾经有专家预言:“小头孢”将成为市场的当红“花旦”。而由以往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小头孢的走红往往与其原料国产化是分不开的。曾几何时,头孢曲松还高高在上,当头孢曲松原料大规模国产后,其成为老百姓的常用药。头孢特仑新戊酯原料现已由齐鲁安替制药公司实现了国产化,凭借完整的头孢特仑生产链,齐鲁制药生产的头孢特仑新戊酯片质量好、价格低,在临床上广受欢迎。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