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虎网医药网 > 医药资讯 > 市场分析 > 2011我国医药工业分析及展望二

2011我国医药工业分析及展望二

中国虎网 2011/1/11 0:00:00 来源: 未知

(二)生物医药行业——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

    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次把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性质和地位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即将颁布的“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政府也已经提出了接下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重点,即大力发展基因药物、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以及小分子化学物。

    近年来,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发展速度平均超过我国GDP增长速度的2倍,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仍然比较低,区域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但是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也将迎来其“黄金十年”。

    在生物疫苗产业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有36家疫苗生产企业,其品种基本涵盖了所有预防性疫苗种类,不仅可以预防控制多达27种传染性疾病,而且在质量上以及数量上均可满足国内需要。2010年12月,中生集团研发的手足口病肠病毒71型灭活疫苗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研究批件。这也意味着全球第一支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有望在中国率先上市。

    在血液制品方面,我国总共有33家通过GMP认证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以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北京科兴、上海莱士为代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血液制品的门槛不断提高、限制新的血液制品企业审批,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也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未来必将受益于行业整合带来的利好。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环境进入“最好时期”,未来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不可阻挡。预计2010年全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6万亿元,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三)医疗器械行业——大有可为迎来行业景气高峰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0.81%。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使得我国成为了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

    在进出口方面,2010年1-6月,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累计出口61.91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其中医用敷料、诊疗设备、保健康复用品等主要产品出口增幅显著,分别增长34.05%、26.09%、28.55%。亚洲市场增幅为29.73%,仍然是医疗器械出口的最大市场,而对欧盟、北美市场的出口则增长平稳,增幅分别为22.96%和25.56%。

    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值3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78%,其中,医用敷料、一次性耗材、保健康复用品等商品由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出口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药棉、纱布、绷带价格上涨16.70%、未漂白全棉医用纱布价格上涨16.40%,棉制手术用巾及其他毛巾价格上涨4.81%。

在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2010年我国多个省市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其中吊销了一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而为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做好医疗器械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监测,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经过多年仿制,目前已经开始重视自主研发以及专利保护,这也说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逐渐走向成熟。预计到2010年年底,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也将占到5%,届时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三、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一)中药行业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政府在多年前已经提出要使我国中药“走向世界”,然而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一家中药企业能成功在欧盟注册成功。因此,想要让中药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规模效应是必然之举。因此,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国内中药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是未来中药行业的发展主题。

    从2009年开始,我国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虽然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资金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药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扶持,以达到政策与资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有效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郭凡礼同时指出,随着我国开始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我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中药行业的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漏洞。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中药行业的政策法规,以便中药行业各产业链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未来中药在养生保健市场也将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二)生物医药行业

    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其发展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型疫苗。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外加新医改之后提出重点发展“病前预防而非病后治疗”的口号,疫苗将成为未来预防疾病的主要生物药品。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疫苗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使用数量达上亿人份,而作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新型疫苗前景非常可观。

    其次是基因药物,包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郭凡礼指出,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纷纷兴起了一股基因检测的热潮,但由于我国的基因检测产业处于一个刚刚萌芽的状态,因此未来将在基因检测项目、技术、服务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随着SARS、甲流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将接触到这一新兴项目。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第三是抗体药物。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而抗体药物的出现将降低这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目前我国有6项干细胞治疗产品在开展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到2015年,我国有望培育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个性化治疗体系。

(三)医疗器械行业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未来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形成两大格局,一方面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链,另一方面是以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型医疗器械产品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转移。

    而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无可置疑将向更高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郭凡礼指出,此前医疗器械产品非常庞大,操作不方便,而未来医疗器械产品将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家庭,如按摩椅和按摩床,这也要求未来医疗器械产品将向小型化、家庭化发展。

    另一方面,未来医疗器械产品必然将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如今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有很大的突破,我国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产品中加入高科技的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等,这不但方便操作,而且更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

    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上,过去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医疗器械产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往往精确度不高,由此还会产生一系列负作用。而如今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已经迈向了无创伤或微创伤的新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微型化的医疗器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新医改方案提出以后,由于新医改注重基层医疗市场,因此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迎来一次大范围的景气高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增加,未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得到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型的医疗器械产品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四、结语

    虽然从各个方面来看医药行业总体向好,但是影响医药企业2011年业绩的因素很多。比如欧盟从2011年4月1日起将实行《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指令》有可能将对国内中药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虽然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不少政策支持,但是在国际跨国药企普遍专利药到期的情况下,我国还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印度。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问题严重,由此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都将给广大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短期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风险依然存在,但由于2011年是新医改及各种政策的落实阶段,因此我国医药行业仍将保持着一个稳健的发展水平。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已经有0个对此文章发表过评价0个人发表过求助问题查看所有评论
请正确输入正确电 话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对以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如您有意投稿,请点击“我要投稿”。
中国虎网纳您良言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手机/微信: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4)第00532号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版权所有,谨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