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1/12 0:00:00 来源:
未知
“十一五”精彩收官
“十一五”发展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今天的西宁,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4224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28.4%,是“十五”末的3.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年均增长24%,是“十五”末的2.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年均增长17.6%,是“十五”末的2.2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立足“小财政”办好“大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62亿元,落实了一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73元和5450元,年均增长10.9%和16%,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区功能布局不断提升优化,中心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较“十五”末,建成区面积增加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1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城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城市文明创建再结新硕果。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不断掀起创建热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城市品味,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发展信心,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昂首启程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科学把握形势,进一步审视市情,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围绕推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一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民生第一追求实现和谐发展;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实现统筹发展;力争在实践“四个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具体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3%;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2万人,实现24万人农村人口脱贫;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以内。经过五年努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努力把西宁建成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和服务保障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引领全省东部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城市。
实际工作思路
严格按照“繁荣靠产业、美丽靠建设、宜居靠管理、财政保民生、建设靠经营”的工作思路,为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幸福美好和谐地生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
经济发展办一批群众期盼的大事
发展目标
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工作落脚点
优化投资,重点投向民生工程
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调结构的重大项目,争取一大批重点项目、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政府投资着重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和薄弱环节,争取办成一批群众期盼,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实事。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积极寻求投资消费的结合点,加大消费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自主创新,探索西宁特色之路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特色产业体系,在欠发达地区探索走出具有西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为动力,以引进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培育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重点发展甘河工业园区和南川工业园区、提升东川工业园区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思路,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成为西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使其成为各县经济发展引擎和集聚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发展服务业,改善群众基本生活
进一步打造“大美青海、夏都西宁”品牌,重点围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促进旅游均衡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会展业,打造“青藏高原会展中心城市”、“中国夏季会展之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朝阳物流园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物流园区,启动建设甘河滩等专业物流园区,改造提升公、铁、航物流业,推动物流业发展。加快“三网融合”,提供便民利民的信息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城市规划、治安管理、应急指挥等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扩大消费,活跃市场。将稳定物价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在城市社区连锁店、直销店销售,适度扩大“早市”覆盖面。
城乡统筹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改善
发展目标
积极实施“一统三基”战略,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工作落脚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市区农业技术服务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带、远郊设施农业带和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带。按照“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快大通国家级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园、湟中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城北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增加生产、加大调剂储备、广泛建立直销体系为手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制种基地,实现菜、肉、奶、蛋总量增加、品质提升,努力把西宁建成高原都市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科技先行区、居民“菜篮子”保障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全省特色农产品向西宁聚集。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做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服务覆盖农民,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以强化产业支撑为手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为中心,力争在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强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省的先行区
●加强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信息通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规划、自来水、通路、送电等“九到农家”工程。推广建立农村社区,力争每个行政村都配置标准的社区服务设施。
●规划建设若干代表西宁民居特色、富有新农村建设特点、传承河湟文化特色、体现自然人文风貌、展示民情风俗精华、能留下历史印记的村落,努力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城市规划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
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城市群规划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功能。通过五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和改造,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让西宁更加现代、更加大气、更加靓丽,更具魅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工作落脚点
科学规划,让西宁更加现代
围绕把西宁建成青海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目标,用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的标准完成总规修编、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做到控规覆盖主城区和三县县城,修建性详规覆盖主城区的重要街区。
拓展空间,让西宁更加大气
●按照“西扩、南活、北优、东延、中疏”的空间定位,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海湖新区建设步伐,按照“建设好、管理好、爱护好新区”的要求,全面实现生态、宜居、时尚、人文的新区建设目标,适时启动多巴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南川综合开发,积极建设塔尔寺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优化整合北川区域,形成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科研教学等功能分区。中心城区适度疏减居住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城东区打造客流商贸中心和未来西宁新地标;城中区打造公共服务中心和核心商务区;城西区打造行政科研办公区、环境最佳居住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城北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农村示范区和山水生态宜居区,形成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以新区和重点片区建设为突破,以片区改造促进街道整治,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充满创意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好看耐看、经济实惠的公益性建筑。
加强设施,让西宁更加靓丽
●完善以西宁为中心连通省外、辐射省内的交通网络,加快南绕城高速公路等环西宁高等级路网建设,规划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火车站综合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全力打造青藏高原交通中心枢纽。
●大力实施畅通交通工程,继续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立体停车场、换乘中心等交通设施,实施凤凰山快速路等贯穿东西、连通南北的人车分流主干道,打通断头路,优化静态交通,进一步提高畅通能力。
●加快建设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骨干水利工程,尽早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调水工程。改造延伸城市供排水管网,扩大管网覆盖面。优化供水结构,稳妥推进关闭自备地下水源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加快县域建设,让西宁更具魅力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非均衡发展,大通县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村示范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西宁卫星城市;湟中县建成现代农村示范县、藏传佛教旅游圣地和西宁民族民间工艺品展示中心;湟源县建成全省农区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县和文化旅游名县。
●完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整体形象和聚集人口、产业及吸纳就业的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近郊重点城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建设产业集中区,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载地。远郊县镇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设施农业产业带,成为西宁都市区的生态后方基地。
绿色发展百姓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始终不渝地坚持“治山”、“治水”、“治气”和“减排”,使西宁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让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空气更加清新、人民更加健康、社会更加文明的幸福家园!
工作落脚点
治山治水,构建高原山水城市
治山: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大力推进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城市绿地、主题公园和休闲场地建设,继续实施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营造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
治水: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强化湟水干流及支流污染源管理及治理,加快实施零排放,持续改善小峡口断面水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生态湿地等项目,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高原山水花园城市。
环保减排,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环保: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快水源地保护区、应急备用水源和水源特殊安全保护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工业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强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促进工业废渣循环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要通过不懈努力,如期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探索低碳,打造太阳能示范基地
加快公共建筑物和民用住宅节能改造,全面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努力把西宁打造成国家太阳能示范基地。
公共服务提高市民满意度幸福感
发展目标
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专门用于民生工程,精心策划和实施新一轮民生工程,继续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破解一批难题,努力创造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和谐新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工作落脚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走西宁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全面消除学校危房。
●理顺以县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适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完善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进入西部先进城市行列”的目标!
开创卫生事业新局面
●按照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和“把握政策、巩固成果、扩大覆盖、激发活力、体制惠民”的原则,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加强市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疾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到2015年,在普遍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开创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医药卫生事业新局面。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创业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民众创业,帮助群众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奖励基金,以创业促进就业。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财富共创、利益共享机制。认真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着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做好扶贫工作,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推动社会养老、社区托老,健全老年人活动中心,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加快建设有西宁特色的保障房体系,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做好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政策,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全力创城增强人民凝聚力创造力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工作落脚点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幸福家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推进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更加主动地对外开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工作落脚点
深化行政事业改革,探索设立“总师”制度、“政府雇员”制度。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抓好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生态环境、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进城落户人口子女教育、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改进和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高层互访机制等,让西宁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的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