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6/9 0:00:00 来源:
未知
承载着13亿人健康希望的新医改在2009年4月启航,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其总体目标,而在2011年内,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各地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基层医改从何处破题,“看病难、看病贵”能否就此远离公众?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药补医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尖锐地指出,实现医改目标,必须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重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众所周知,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处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的中国,尚有近1亿贫困人口,近5亿人相对贫困。要建立一个覆盖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目前,基层综合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新机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基层综合改革明显滞后于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
作为保障公众健康的“守门人”,乡村医生植根于广阔农村,社区医生服务于广大城市,我国基层医改将如何继续推进,怎样既能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又能避免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呢?各地在重建机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棘手的困难,又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机制重建成功后,公众又将从“守护网”中获得哪些实惠呢?
目标:力促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导致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淡化,引发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了群众负担,绷紧了医患关系。
“必须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又要避免回到大锅饭的机制,重新构建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充满活力的新机制。”孙志刚表示。
孙志刚描述的新机制令公众充满期待——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企业,而是真正回归到了公益性;医生不再是推销
药品的商人,而是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药品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的功能。
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确保百姓得到明显实惠,确保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路径:力保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改实施以来,我们积累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的思路,作为最重要的两条经验之一就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也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路径。”孙志刚指出。
“保基本就是合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有效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做到广覆盖和可持续;强基层就是要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形成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建机制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彻底根除以药补医顽疾,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孙志刚解释。
据了解,今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医改的投入,如果机制建设步伐滞后,就有可能会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增加改革的难度。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建机制的力度,使增加投入成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孙志刚表示,建机制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
行动:力促公众享受医疗普惠的阳光
“要把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孙志刚认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编制不跟人走,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确定补助的重要依据。
2010年新年伊始,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行基层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截至当年9月1日,在全省105个县区全面展开,试图使其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其中,变革“人事财物”制度是关键。
据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介绍,该省建立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首批完成分流后的实际上岗人员中,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占总数的87.2%,比改革前提高11.1个百分点,同时6802人被成功分流。
孙志刚指出,在全国基层推进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省级
招标采购新机制,这也是药品采购制度的重大变革。
目前,各地普遍加快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进度,基层医疗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级
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在岗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补充全科医生。82%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16个省(区、市)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全覆盖。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
“今年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全覆盖,”近日,孙志刚在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和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给各地布置了作业,“同时,年内必须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这是一项硬任务。”(金振娅)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