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9/2 0:00:00 来源:
未知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的消极预期面前,杭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却收到了一张价值3亿美元的并购意向书。数日前,贝达的新药“凯美纳”,这种被跨国药企巨头垄断多年,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刚刚在北京正式上市。
昨日,知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市场的不确定性,许多人都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投资热度在减弱。“但危机中往往潜藏机遇。从近日媒体频传的国际大型企业并购案来看,又一轮的企业并购高潮已经掀起。”
毕马威在最新的医药行业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现正设法收购非专利
药品公司来弥补专利期满所带来的收入损失。中国
医药业并购正在兴起。
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欧美经济雾里看花,却为中国
企业提供了一个海外并购的好时机。目前有很多机会可以供中国企业找到很好的目标公司进行收购。“这对寻求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份喜悦。”上述人士说。
新一轮并购热潮掀起
日前,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国医药集团和武汉国资经营公司均保持低调,出言谨慎。但记者还是从知情者口中得到证实,原由武汉国资公司控股的武汉中联药业集团已经在此前被国药集团并购。在武汉举行的签约仪式,当地媒体均惜墨如金,刻意低调报道了国药集团重组武汉中联药业的消息。
出手的当然不止国药。就在一个月前,华润医药旗下的三九医药进军辽宁钢铁重镇本溪,投资数亿元重新规划本溪三药,并建立东北生产、物流基地。
尽管与国药、华润等巨头在医药商业领域大张旗鼓的并购重组相比,国内医药工业领域相对平静。但有专家分析,这或许只是表面现象,新一轮制药工业资源整合的高潮正在酝酿。
“基本药物集中
招标采购更强调低价,再加上成本、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药企生存难度加大,通过手中充足的资本来完成品种结构调整,以免后期利润增幅下滑,正在成为共识。”某医药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对记者说。
吊诡的是上游成本在增加,下游的价格却在下降,“行业整体利益在减速,无疑将为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供有利契机。”分析了上半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情况,上述负责人说。
海外并购时机渐熟
“仅仅是去年一年,浙江就成立了399家跨国公司。经济低迷时,恰恰是并购的最好时机。”国内并购研究资深专家唐要家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媒体报道,8月15日,在上海医药H股上市后首次业绩发布会上,上药副总裁葛剑秋透露,在6-12个月内实施对欧美中等规模创新药物公司的并购。
“人民币升值、现金储备充裕,这都是国内药企意图海外并购的有力砝码。”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国内药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日前,普华永道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数量为107宗,创半年度新纪录,同比增长14%。
这份名为《2011年上半年企业并购回顾与前瞻》的报告指出,上半年,境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总量达1616宗,同比增长10%,也创出半年度新纪录。报告还指出,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工业和消费相关行业的境外并购交易数量翻番,而资源类并购交易占比有所下降。同时,中国投资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对欧洲企业的投资并购。
“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及相关政策都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而且,国内企业没有太多的成本之忧。海外并购能有效地与国内市场形成互补。”唐要家说,海外并购更多的是冲着知识产权、品牌优势去的,不仅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还能进而力推自主品牌对市场的开发、渗透。
唐要家说,危机下公司的价值往往会被严重低估,无论是来自股东还是来自政府的障碍都较小,“像美国很多公司资不抵债,但产品有市场、品牌有影响力,”唐要家说,此时适度出击重组这些廉价的壳资源是明智的并购。
跨国药业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同样跃跃欲试。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制药行业负责人诺伯特说,药品制造商失去了他们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销售涨势,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造商都正在转移至新的目标市场。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选择。
“启动新医改以来,中国医药市场的潜在商业价值,已经引起世界制药巨头们的更大关注。”唐要家说,借助与国内企业合作,他们已经在这个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占得先机。
相关权威机构调查显示,诺华与浙江天元、默克与先声药业、辉瑞与海正,多个中外药企合作项目签订。诺伯特表示,世界顶级制药商已扩大了在中国的运营,包括研发设备、设立合资公司及全资公司。
“从通用药物乃至生物药物,跨国药企关注多元化培养和开发。甚至正考虑将网络渗透至中国的乡村地区。同国内公司的兼并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相关医药研究者说。
专家分析
在这股医药企业掀起的新一轮并购热潮中,专家分析有成绩,也有不足和教训。
●中小企业处于下风
“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规模、管理、市场等综合实力,尚不具备与跨国药企同等水平竞争的条件。”日前,温州对外投资联盟主席周德文对记者说。
在周德文看来,中小企业应该走向联合,以自己的资金、品牌、销售渠道去整合行业里的中小企业,凝成一个航空母舰式的巨型企业,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可借鉴成功案例较少
“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径,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国内药企如何借这股西进的东风,实现国际化梦想,业内正在期待。”唐要家说。
唐要家提醒,国内企业“出海”时,一定不能犯前几年的错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最终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