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10/20 0:00:00 来源:
未知
“一般看病就去找中医或者西医,感觉壮、瑶医比较神秘,没有听过、见过,不敢轻易去。”广西南宁市民黎军说。记者采访了解到,黎军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在多数老百姓心目中,壮、瑶医还是十分陌生的。就此,广西将出台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和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政策。但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壮瑶医药的发展难以突破原有的模式,发展规模较小,速度较慢,难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壮瑶医药认知度低被指神秘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将出台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和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政策,提出“311”发展新格局,即到2020年,形成特色优势突出、在全国及东盟有影响力的临床医疗、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三大体系,一个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和一个千亿元产业,成为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交流的新高地。
但是,目前,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是否真的已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壮医诊室的主任医师廖瑜修告诉记者,来壮医诊室的患者大都是患有比较顽固的疑难杂症,在各大中医、西医院治不好的情况下,才尝试来看壮医。
“广西仅仅是个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资源大省区,由于起步较晚,同产业强省区还有较大差距。”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霖说。
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滞后
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原因在于产业规模和效益仍与资源优势不匹配,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和水平仍与资源规模不相匹配等。
质量标准体系缺位。资料显示,广西药用资源的品种数量4623种,居全国第二位,有文献记载的民族药超2300种。但是国内市面上鲜有广西壮药、瑶药的影子,更别说“国字号”的壮瑶药。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院长韦浩明坦言:“由于起步晚,我们在医药开发方面远远落后于藏药等民族医药。”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庞军指出,“目前,由于没有国家认可的行业质量标准,壮瑶医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都受到阻碍,不能像藏药、维药一样,获批生产、创出品牌。”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目前,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管理体系比较分散,卫生厅下属中医药管理局、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厅、农业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等都各管一部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同时,中医药管理局现在只有六个人,市县绝大部分没有相应的机构,整个管理机构严重脱节。甘霖指出,现实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亟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老、小、散、单”。目前,广西有一百余家医药企业,生产能力最大的是梧州中恒和桂林三金,均在十个亿以上,但大都是三千到五千万,一些甚至只有单一品种。“有的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企业,‘老、小、散、单’的广西医药企业现状亟待扭转。”甘霖认为,广西医药企业亟需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不断整合改造。
“产后三泡”连泡三天七天后即可下地劳动
“端着金饭碗讨饭”。壮、瑶医药虽然独具特色,但始终缺乏一个有效的展示平台。如瑶族“产后三泡”,瑶族妇女产后洗泡“瑶族月子药浴”,连泡三天,7天就可下地劳作。广西中医药研究院陈小刚院长说,经实地考察发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妇女很少有产后后遗症、或者妇科病。“我们有这样的神奇技艺,还有全国唯一的妇科方面的‘国医大师’班秀文,就是苦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至今未能将其开发出来,并形成产业,还在‘端着金饭碗讨饭’。”
面对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局势以及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思潮,如何最大限度地研究开发壮瑶医药的独特优势,将之转化为产业能力并推向市场,向社会提供卫生产品和服务,为本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还需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管理体制和壮瑶医药质量标准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完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当务之急,要集中力量研究和颁布壮药、瑶药的相关标准,由地方标准上升到行业标准,为推动壮药、瑶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甘霖指出,广西需要整合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优势资源,建立具有中医药诊疗优势、壮瑶医诊疗特色和现代诊疗设备支撑的自治区级壮瑶医医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民族医药承载了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广西独特的壮、瑶族的文化。甘霖建议,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提升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结构和平台,以丰富独特的文化底蕴来带动市场空间的开拓、形成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产业链,传承创新彰显中医药尤其是壮瑶等民族医药特色的优秀文化,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名优产品、生态健康旅游为一体,打造一批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健康产业品牌。
加强壮瑶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加速民族医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医药人才队伍是关键。甘霖指出,广西中医学院是培养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的重要学府,希望自治区党委政府支持广西中医学院开设壮医药和瑶医药专业,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和新校区建设工作。同时,把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纳入自治区八桂学者、特聘专家、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博士后培养以及院士后备培养工程,扩大和加快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小高地。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