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2/3/13 0:00:00 来源:
未知
目前仅有1/4的疼痛能通过镇痛药得到缓解
疼痛是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据美国疼痛协会称,美国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估计为35.5%,达1.05亿人。每年花费超过1000亿美元,直接导致了医疗
保健支出消耗和工作时间的损失。
当前疼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镇痛剂。非麻醉性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疼痛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最近,其他一些药物也开始进入疼痛药物市场,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自2004年以来,由于对COX2类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担忧,导致其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从而为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增加市场份额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虽然目前镇痛药对缓解症状具有很大的益处,不过据估计,仅有1/4的疼痛能够通过治疗得到缓解。目前批准的药物也往往是耐受性差、副作用大,长期安全性令人担忧。显然,有效且安全的新镇痛剂成为当前亟需开发的产品。
未来对疼痛药物的开发可采取以下3种途径:对已上市药物开发新剂型和新给药途径;针对新适应症和特定患者人群开发产品;开发新作用机制药物。
减少副作用
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对现有已被证明具有疗效和安全性好的镇痛药物开发新剂型。这种策略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和成本。事实上,近年来新批准的疼痛药物很大一部分是现有药物的新剂型。
阿片类药物仍然被认为是严重疼痛最有效的治疗选择。本类药物占据着疼痛药物市场的主要份额(29%)。不过,使用阿片类药物除了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外,最受关注的是成瘾、滥用、误用等风险。2009年2月,美国FDA宣布,生产高浓度阿片类药物的厂家需要实行风险评估和缓解措施,以解决这些风险。预计这一政策将有利于长效阿片制剂的使用。近年来,FDA批准的羟考酮控释剂型(奥施康定;PurduePharma公司)和吗啡/纳曲酮的组合(Embeda;KingPharma)就是很好的例子。
研究证实,NSAIDs具有严重或致命的胃肠道(GI)出血的风险。从而催生了胃肠道保护剂和NSAID单一片剂的开发,如去年FDA批准了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与萘普生(波曾/阿斯利康Vimovo)的组合,而组胺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与布洛芬组合(Duexa;HorizonPharma)目前正在接受FDA审查。在临床试验中,两种组合剂型都可显著降低NSAIDs引起的关节炎患者轻度至中度疼痛的胃肠道溃疡。
老药新用
礼来公司的抗抑郁药度洛西汀(洛西汀)和辉瑞公司的抗惊厥药普瑞巴林(Lyrica)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神经痛和纤维肌痛。米那普仑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由Forest/Cypress再次开发用于治疗纤维肌痛,2009年在美国上市。在过去几年中,这些药物(开发新适应症)对疼痛市场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新适应症药物的开发有望进一步扩大。
数百年来,疼痛一直被视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治疗主要是以缓解症状为主,而不是治疗根本病因。直到最近,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对疼痛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为开发镇痛多个潜在药物靶点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在一些急性和慢性疼痛状态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疼痛和痛觉过敏的产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抗NGF是疼痛药物开发中的的新方法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几种处于Ⅱ/Ⅲ期试验中的NGF特异性抗体包括tanezumab(辉瑞)和SAR164877/REGN475(赛诺菲/Regeneron)相续遭遇挫折,而JNJ-42160443/AMG403(强生公司/安进公司)还在坚持研究。
另外,神经胶质细胞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神经疼痛的新靶点。神经胶质细胞调节剂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疗效,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和耐受性。目前有两个神经胶质细胞调节剂处于早期临床研究中,如处于Ⅱa期临床研究中的Solace制药公司的SLC022和处于Ⅰ期临床研究中的BiogenIdec公司的neublastin。
由于对新作用机制的镇痛剂也要求进行风险效益研究,所以新产品的标签和治疗范围将可能受到限制。但是由于现有药物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即使是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新作用机制镇痛剂的开发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由于疼痛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症状,任何单一的新作用机制药物是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疼痛症状的,合理联合其他作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的镇痛药物和调节其他作用通路的药物才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