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工作中,全市组织系统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凸显了人才总量大、高端化发展的明显特征。
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宇辉介绍说,市第十次党代会后,北京制订实施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打造具有首都特色、时代特点的人才工作体系。
他说,北京市着眼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为契机,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人才项目,统筹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央地、区域、城乡人才一体化建设。
据介绍,北京坚持“知寻引用”人才工作方法,以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开发高端人才资源。在认真落实中组部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的同时,实施了“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成立了北京海外学人服务中心,并在华盛顿、硅谷、多伦多、伦敦、东京、慕尼黑、香港和悉尼设立了8个海外人才联络机构,在澳大利亚聘请了10名北京市政府“海外人才工作顾问”,搭建了海外人才与首都沟通交流的桥梁,打造探寻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化平台。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已有629人入选“千人计划”,301人入选“海聚工程”。
此外,北京市紧抓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契机,积极创新人才政策和工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利用包括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科研经费使用、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及人才落户、生活服务等人才特区的特殊政策,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在19个中央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关村创新平台,在项目会商、联合审批等方面建立起协同工作格局。打造了“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特殊平台,聚集了航天科技创新园、国防科技园等一批高端研发基础,以及低碳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新兴产业项目平台。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北京地区人才总量达到532万人,人才贡献率达40.6%。人才高端化发展的特征明显,聚集了719位两院院士,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48%;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6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9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85人,其中国家级人选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