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需求的刚性和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大使我国医药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国内生产成本大幅攀升的内外夹击下,我国医药出口增长乏力,外贸
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医药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下滑。作为拉动我医药外贸增长的重要品种之一,西药制剂继续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2012年,西药制剂进出口额达到12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5%,高于医药外贸总体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为2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6%;进口额为100亿美元,同比增长23.55%。
主要品种出口增幅较大
2012年我国共有69种西药制剂对外出口,大多数产品出口增长幅度较大。激素类避孕药、未配定剂量头孢三嗪药品、头孢呋辛、未配定剂量羟氨苄青霉素药品、头孢西丁制剂等均实现3位数以上增长。一些高附加值的激素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如已配剂量含促红素(EPO)及其类似物的单方制剂同比增长45%,含人胰岛素的单方制剂同比增长3158.86%,已配剂量含促性素的单方制剂同比增长50%,含重组人胰岛素的药品实现2233%的增长。虽然这些产品整体出口额不足2000万美元,但增速呈现快速回升态势,拉动激素类药品整体增幅达到27.8%,高于制剂出口总体增幅10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大类产品出口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但部分产品增幅有所回落。由于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V制剂出口下降,导致青霉素类药品近3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下跌了3%。头孢类药品出口增幅仅为3%,为近5年来最低,主要是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替唑等几个产品出口下跌所致。而一些传统磺胺类抗感染药品、兽用抗生素、皮质甾体类激素等依旧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2012年,我国共向17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西药制剂,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旧是主要出口市场,占我西药制剂出口总额的44.5%。从出口增幅来看,对澳大利亚、韩国、法国、荷兰、希腊等成熟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34.7%、91.1%、57.2%、67.7%和34.4%。其中,对澳大利亚的出口主要以保税区转口贸易为主,占整个对澳出口总额的95.6%,同比增幅达130%。相比之下,我国本土企业虽有不少通过TGA认证,但出口额相对较小,均在150万美元以内,且2012年整体对澳出口呈现下降之势。韩国一直是我西药制剂出口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西药制剂对韩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主要由辉瑞、葛兰素史克、罗氏和施维雅等跨国企业拉动,2012年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成为拉动我西药制剂对韩出口最重要的力量,占比从2010年的0.05%增加到55.7%。而对法国、荷兰和希腊等欧盟国家出口的增长,虽然依旧以阿斯利康、纽迪希亚、华瑞等跨国企业为主,但我西药制剂对欧盟出口呈现大幅增长之势,随着通过欧盟认证的制剂企业和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欧债危机削减成本后对仿制药需求的日益旺盛,齐鲁天和惠世、浙江华海、石药欧意、深圳致君、桂林南药、哈药集团等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此外,我西药制剂开拓非洲、拉美等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2012年,我西药制剂对巴西、苏丹、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智利以及中东等地区出口均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作为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东盟的表现却不甚理想,同比小幅下跌了4%,为近5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菲律宾等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仓储转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新加坡等港口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且以外企出口下降为主。相比之下,以本土企业出口为主的印尼、柬埔寨、老挝等市场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非洲是我西药制剂出口的另一大主要阵地,2012年我西药制剂对其出口增幅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落,以对主要市场尼日利亚和几内亚的出口下降为主,同比分别下降了10.4%和16.2%,跌幅最大的品种为氨苄和羟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等产品,原因可能是尼日利亚市场相对混乱、检测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与此同时,我西药制剂对苏丹、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喀麦隆等市场的出口都有大幅增长。
我西药制剂的进口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依旧以欧洲为主,占我制剂进口总额的74.5%。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依旧为我西药制剂前五大进口市场,且除从美国进口制剂小幅下跌7%以外,从其他主要市场的进口基本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此外,我从非洲和东盟的制剂进口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43.5%和194.7%,主要进口国为南非、新加坡和泰国,但总体进口额度较小,对整个市场格局影响不大。
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成亮点
2012年,我西药制剂一般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5%,加工贸易出口则同比下降30.6%,分别低于西药制剂外贸总体增速6个和47个百分点。相较之下,西药制剂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西药制剂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进出口额达到35.9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占西药制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8.5%,比2011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出口额更是达到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成为我西药制剂出口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因素。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成为我西药制剂出口第二大贸易方式。
民营企业优势显现
2012年,我国共有1325家企业从事西药制剂出口,其中国有企业180家,同比增长2.55%,占比12.78%,比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额为8.3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7.7%,占比28.6%,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优势渐显,出口额达14.1亿美元,同比增长65.87%,占比达55%,比2011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成为我西药制剂出口最重要的主导力量。但我们应看到,相比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集中度较低,不具备规模优势,出口多流向欧美以外的新兴市场,这充分反映出,在传统主流市场——欧美市场销售不振的情况下,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出口高速发展发挥出积极支撑作用。而在进口方面,科园信海和北京空港宏远物流有限公司等
药品流通和物流企业正在超越外资企业,成为制剂进口的主流力量,其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未来增长面临挑战
总体来看,在2012年震荡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西药制剂进出口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的西药制剂外贸依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外部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6%,比2012年高0.3个百分点,整体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2012年,但仍难言乐观。欧元区经济虽然走出下滑的几率上升,但财政紧缩和债务率偏高的问题依旧存在,2013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温和衰退态势。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逐渐加快,但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近年来,日本经济始终不振,新兴市场经济不断波动,这都给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带来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其次,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与人民币不断升值,都使企业面临日益增大的成本压力,出口竞争力减弱。
第三,国家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国内产业升级与转移正在全面展开,企业主动调整经营方向,实施新修订药品
GMP认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
产品质量和档次,开拓新兴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措施,整体效果都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而境外委托加工药品管理政策日益严格,也增加了企业委托加工药品出口的难度。
最后,国际贸易摩擦和西方媒体对中国药品的不利宣传也给我西药制剂外贸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面临国际组织发起的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诉讼日益增多,西方媒体不断对我药品出口非洲进行不利宣传和报道,给我西药制剂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因此,纵观2013年,我国企业可依靠政府政策和市场调节两股力量,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实现西药制剂外贸的持续增长。2012年,财政部和工信部公布并对34个通用名化学药项目给予支持,每个项目给予近2000万元资金扶持。此外,商务部牵头推进我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拟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仿制药需求旺盛,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洲依存度,扩大对中国制剂进口等,都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机会。
当前,我国西药制剂外贸企业应不断加快步伐进行产品升级、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国际化认证,努力开拓东盟、中东、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利用新医改和国内各项鼓励政策,开发国内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国内销售,寻找海外优势项目,开展技术转移。通过调整自己、积蓄能力,寻找机会,我国西药制剂外贸企业必将能抵挡住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西药制剂外贸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