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9月宣布下调95种药品零售价后,昨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出通知,决定从2013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20类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20%。在本次调整后,本轮对化学药品价格的调整已经完成。业内分析,单纯依靠调低药品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医保等方面改革。
自新医改以来,发改委已6次下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14%,涉及药品近800种,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超过150亿元。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批调价的化学药品,与2011年至今已分4批调整的抗生素、循环、神经、激素、消化、抗
肿瘤、免疫和血液等8类药品属于同一轮次调价品种,大部分属于临床常用药品。在本次调整后,本轮对化学药品价格的调整已经完成。
虽然国家密集下调药品价格,但“看病贵、降价死”等问题依然存在。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由于报销目录外用药未得到有效控制,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0%左右。
曾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表示,降低药价不应该只盯在厂商,目前在
药品利润中厂商只占10%,
医院占13%,其他利润均归中间商所有,应该关注如何减少中间商层层加价问题。此外,目前医保分类还不健全,一线药和二线药往往都在一起,病人看病都希望开好的药,医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也都给开好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看病价格。
中国
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则认为,目前发改委下调的基本都是医保报销目录内药品价格,很多目录外用药并没有包括。而且不断给药品降价并不能有效遏制看病贵问题,因为一旦药品价格接近成本,企业就会停止生产,或者改个名字再以新的价格出现,最终不利于消费者。
在孙东东看来,考虑到大病、重病、常见病等情况,可以对医保报销目录实行分级管理,适当引入一些效果好、价格高的药品,对这些价格较高的药品报销比例可以定在50%或60%,而价格较便宜的基本药品报销比例可以定在80%或90%左右,这样既可以让不同情况的病人充分享受到合理的治疗,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