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虎网医药网 > 医药资讯 > 国际动态 >  如今,细菌耐药已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健康威胁。

 如今,细菌耐药已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健康威胁。

中国虎网 2013/5/15 0:00:00 来源: 未知
 上世纪4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抗生素对抗细菌感染。细菌在与抗生素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对其产生耐药性,抗生素对耐药细菌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就减弱了。耐药细菌的出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治疗的成本变得更高,甚至在有些情况下造成无法治愈的感染。   如今,细菌耐药已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健康威胁。4月30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邀请了FDA抗菌药办公室主管爱德华•考克斯博士为大家解读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成因,并联合FDA食物、食品和兽医办公室首席科学官大卫•怀特博士、美国国家耐药检测系统微生物专家斯图亚特•盖恩斯给出了建议。   医疗机构:只要使用,就可能出现耐药性。即使是正确的临床应用,也可能促进细菌耐药的发生。抗生素对病原菌有效,同时也会影响人体内的“好”细菌——比如肠道内的益生菌。所以,只有在发生细菌感染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没有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只会引起细菌耐药。但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有些细菌天然对某些抗生素不敏感,这种耐药性被称为固有耐药,或天然耐药,这是由特定细菌的固有特征所决定的。专业医务人员了解这种现象,可以正确选择抗生素,避免不当或无效的治疗。   细菌耐药后,治疗会变得更加困难,原本能靠抗生素治愈的疾病也可能变得难治。   养殖业:长期广泛使用可能增加耐药性。养殖业中通常会对动物使用抗生素,由此产生的耐药细菌可能通过接触或食用转移到人类身上,还可能造成整个生态环境中的细菌耐药性增强。人类使用的多数抗生素都有养殖用产品,因此,细菌对兽药的耐药性也会转化成对人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患者:正确使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减缓耐药性的出现。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应使用抗生素。减少非必要地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以规避其副作用,也有助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由于现在养殖业还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动物感染性疾病,因此,建议大家在烹饪时将肉类食物彻底煮熟,消除大多数动物来源的耐药细菌。但消费者仍然应该警惕交叉感染的危险,处理肉类食物前应仔细清洁厨具。   医疗机构、患者、养殖业者都应该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不会出现面对细菌感染却无药可用的困境。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已经有0个对此文章发表过评价0个人发表过求助问题查看所有评论
请正确输入正确电 话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对以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如您有意投稿,请点击“我要投稿”。
中国虎网纳您良言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手机/微信: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为了使您更方便的找产品本站开通了全国医药代理商联络QQ群:(群①:62942367 群②:54524537 群③:104496983)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版权所有,谨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