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黄牛”让人又恨又爱。有人咬牙切齿地痛斥黄牛囤积居奇,加剧“买票难”现象;有人暗自庆幸,幸亏有黄牛,即便多掏了钱,毕竟还能买上一张回家的票。
与此类似的还有另一种黄牛——大医院门口的“号贩子”。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这两类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黄牛”进行严厉打击,但一直不能杜绝。“黄牛”为什么屡禁不止?
“票贩子”存在的根源:
车票供不应求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对倒卖车票的行为可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此外,《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还规定:倒卖车票、船票,情节严重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票证价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此外,为了细化什么叫‘情节严重’,最高人民法院还在1999年公布实施的《关于审理倒卖车票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做出了明确规定:高价、变相加价倒卖车票或者倒卖坐席、卧铺签字号及订购车票凭证,票面数额在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获利数额在2000元以上的,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倒卖车票情节严重’。”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处罚太轻,但问题是,多重的处罚才能震慑得住他们,难道要用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如果这样,那么那些对社会伤害更大的犯罪行为怎么办呢?量刑是一门很严肃的技术问题,不能不考虑法理和逻辑。况且,即使对黄牛处以重判,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治标不治本,黄牛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车票供不应求。”王建勋告诉记者,“而提高铁路运力,这似乎不是一年半载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