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计委印发了《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这是北京市2010年下发医师多点执业试行管理办法后,再次对医师执业政策进行规范。
新政的最大亮点在于取消了医师多点执业须经第一执业地点同意的门槛,这意味着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们终于不再需要院领导点头。同时,文件中也取消了对执业地点数量上限以及禁止医疗机构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多点执业等规定。
一直被认为不合理的门槛被取消后,许多医生都公开称赞,但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一些医生和专家表示“多点执业”政策虽然又向前迈了一步,但并不“解渴”,医生们仍然向往有一天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的步子迈得很小”
2010年,北京市成为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试点城市。当时原北京市卫生局制定了《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即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允许医师在第一执业地点以外的医疗机构,按照所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执业活动。
但业界认为,这项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市卫计委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北京市仅有1993
名医师办理了多点执业注册,执业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认为,当前医师多点执业的步子迈得很小,其中有着行政流程上的障碍。“以前的政策要求医生进行多点执业之前必须得到所在医院院长的批准,而事实上,许多院长担心多点执业会分散本医院骨干医师的精力,因此很少有大医院的院长配合这个政策。”
作为一名北京市三甲医院的妇科医生,严正博(化名)从两年前就开始每周在北京一家民营医院出诊半天,在问及是否征得了所属医院的同意时,严正博摇头表示,“根本不用问,绝对不可能同意。”他说,没敢问的原因是早有同事在医院领导那里吃了“闭门羹”。
对许多医师来说,多点执业似乎只是个美梦,他们不得不偷偷摸摸地“走穴”,每到周末,拖着行李箱,出入于机场、火车站。与会诊不同,四处“走穴”的医生们是未经所属单位同意的。在北京市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看来,这种做法已经触犯了规定,有很大的风险。
在新规中,北京市卫计委关于多点执业的门槛要求有了重大突破。许朔认为,医师多点执业的门槛降低是一件有利于医患双方的事。医患供需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现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有资格的医院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也可以走到外面出诊,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优秀的医生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支持多点执业的表率作用。
政策进一步松绑管理如何加强
多点执业门槛的降低,对民营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利好。刘国恩表示,当前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都非常需要优秀医生,只有多点执业进一步推进,这些医院才能拥有优质的医生队伍。
“好消息!”上海市第一妇婴
保健院龚晓明医生在得知北京多点执业政策调整后立刻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多点执业进一步放开,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盘活民营医院资源,方便老百姓,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2011年北京市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后,北京和睦家医院就公开招募能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医生。3年来,近50位医生与和睦家医院成功签约,每位医生的出诊时间平均为每周一天。
在招募医生的过程中,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公立医院不愿意放手,很多医生难以得到院领导的同意,有的医生曾表示希望可以不通过注册直接来我们这里多点执业。”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一些公立医院的院长对如何看待多点执业政策的调整避而不答。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院长,盘仲莹表示理解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担忧,但大可不必担心优秀医师资源会流失。
“多点执业的主体既可以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也可以是民营医院的医生,那么民营医院的好医生同样也可以去公立医院执业,让其价值最大化。”盘仲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和睦家的儿科医生中,就有擅长皮肤科和
心脏外科治疗的医生去公立医院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