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资独资办医了,无疑有助促进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价值观,更是使国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同时促进中国医生价值的提升,最终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归,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回归。
新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允许在北京等7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这无疑是对外资办医的利好政策。那么,外资独资办医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是否带来令人兴奋的拐点呢?
首先,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虽然这是利好政策,但实际上,外资独资办医所涉及到的远远不止发布通知的这两个部门——国家卫计委和商务部,它还会涉及到金融、土地、保险等等。因此,这项政策虽利好,但影响外资办医的政策环境依然是非常复杂的,外资办医仍需要各部门进一步理顺关系与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配套政策。从经营角度来看,《通知》是放宽了外资在中国独资办医的条件,但是放宽不等于办医的门槛降低,因为按照《通知》所说,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和规章,符合试点地区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说,外资独资办医是享有基本上的国民待遇。
除了政府层面的因素,影响外资办医的环境还包括了价值观在内的人文环境。很简单的道理,东西方文化本就存在着差异,外资前来中国办医当然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与此同时,国人也需要接受外资办医中的先进理念。
就拿服务的价值来说,国人看病的观念与国外不同,这在港大深圳医院推行的制度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态。虽然他们对该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但是对一个预约服务都有很大的意见,急诊等候时间长一点就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所以,他们怎么可以接受一个价钱高而没有大把大把药拿回家的医疗服务呢?国人基本不承认服务是需要购买的,比如:医生服务、护士服务、药事服务,甚至医院的优质服务等等。在国人眼里,看病就医的人力成本基本是没有的,
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几乎占据收费单的全部。
再从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来讲,我们的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就体现着医生的地位和国人对生命的价值观。显然,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在港大深圳
医院,人们认可香港医生的服务/技术,却不认可医护人员应有社会最高的工资水平;认可每次门诊138元的打包收费,却不认可这138元中的大部分费用给医生。港大深圳医院高素质的服务不是导致政府加大投入,而是导致加价。其实,港大深圳医院加价的收入并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如果我们的这种观念不能与国际接轨,外资或港资管理的医院只能被劣币驱逐良币,“入乡随俗”了。
因此,如果外资独资办医了,无疑有助像港大深圳医院这类准国际医院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价值观,更是使国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同时促进中国医生价值的提升,最终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归,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回归。
再者,外资办医是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期待外资医院解决基本医疗的问题,那会让你失望的,它不可能提供基本医疗,因而不是解决看病贵的办法。真正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是最近国家卫计委发出的《关于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通知》。两者所提供的服务其实是不一样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有能力享受高端服务的人不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了,这确实也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有人不懂国际公共管理原则,盲目用国人的价值观判断外资医院的作用,将二者混为一谈,说外资最好收购公立医院。我说,公立医院有存在的道理和意义。最近国家卫计委还在策划打造国家队的医疗服务体系,所以从顶层来看,政府需要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本身就预示,外资医院至少应该定位在高端上,而收购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收购公立医院不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手段。相反,外资收购了,将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了!如果政府不把原来的基本医疗办好,政府是买不起高昂的、以市场定价的医疗服务分配给民众。这个社会会稳定吗?
现在,我们对外资办医的门是敞开了,可是,外资愿不愿意进来以及进来之后可否持续确是一个关注点。广东毗邻港澳台,对港澳台开放独资办医也近十年,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支力量,尤其没有打开高端医疗的市场。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