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6/3/25 0:00:00 来源:
未知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托,医养结合已成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 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认为,“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是发展的方向,为了有效防治老年慢性病及重大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充 分利用中医诊疗、养生、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做好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对推进健康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在老龄化发展及慢性病高发背景下,面对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减弱、养老资源失衡等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是 当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面临重要议题。”王阶认为,“把医养结合作为老龄化健康管理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 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以整合照料、联合运行、支撑辐射为医养结合基本模式,构建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政策体系, 有效而实用。医养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选择。”
但是在现实推进医养结合的服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王阶认为,首先,在我国,养老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由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老干部 局、民政局、卫生等机构多部门管理,使得医养结合的各项服务资源融合不够,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监督机制、服务模式及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其次,目前,医与养衔接不好,服务边界不清,服务资源的总量不足,医与养服务脱轨,养老服务群体缺乏分类,服务供给内容及项目单一,服务层次较低,难以形成从“养”到“医”,由“医”到“养”的双向互通和转介的服务序列。
再次,当下,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较为突出,且存业人员存在工资低、工作量大、流动性大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创新之举,但其体系的建立与长期发展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当前基本医疗体系中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医保基金较难直接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
“中医药是健康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数千年,中医药在护佑人民健康及防治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医 药所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全方位价值,不仅与医养结合的内涵相吻合,其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可丰富 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完善医养结合体系。”王阶表示。
具体来讲,王阶认为,中医药探索衰老机理,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 防”、“未老先养”,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医药在防治老年疾病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可发挥重要 作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内容及形式丰富,简便易行,操作性及接受度良好,还可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
王阶建议,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加大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发挥三甲医 院的资源优势,利用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结合居家养老,依托社区,释放中医药的自身优势能量,科学、规范、统一的制定关于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的内 容及形式,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提供依据,从而建立多方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其次,挖掘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资源。在高校教育规划中, 增设相关专业,开展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增加并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