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振东 特约通讯员 陈辉 文图
专/家/简/介/
侯士良,现年7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中医与中药同源互根、不可分离
大河健康报中医药学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您是一位中药学大家,看病也很“牛”,可谓“医药双修”。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侯士良:我1959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1963年毕业后留校在中药教研室任教。作为药学人,我多次上山采药,为了丰富、拓展专业知识, 我每天都学习到深夜,研读历代本草著作。其间,我立誓效法李时珍,力争做一名出色的医药学家。后来,我又自学了中医学的全部课程,研读了许多中医经典古 籍,同时跟师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和实践技能。这为从事临床看病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实践中,我不断积累医疗、药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我还首创“功能药性理论”新内容补充到中药学 教材之中,强调中药理论是中药的特征。同时大力倡导“医药结合”、开展医药兼通的传承研究思路,主张按照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药。
记者:您曾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医药双修”。这怎么理解呢?
侯士良:中医药学属于一门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的、非线性科学。历来人们认为中医中药是一家。《说文解字》释“药”为“治病草”,释“医”为“治病工”,二者在“治病”上紧密结合。
中医与中药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从源头上同源互根,在发展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没有“医”就无所谓“药”,没有“药”就无所谓“医”。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历来就有“医药不分家”之说。
可是,当前社会业界严重存在“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的现象和医药分离的倾向,这不适合对中医药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所以,中医药 只有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医药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只有医术高明,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只有药物精良,才能药到病除,显现中医医疗水平。所以说,想成 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必须要医药双修。
真正了解中药,“毒药”亦能治病
记者: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药疗效降低了,原因何在?
侯士良: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药物本身的性质(质量)改变了。我们知道,目前中药材中70%是植物药材,中医用药材讲“地道”,并强调非其时 不采,非其地不用。野生的植物药材在不断减少,种植的植物药材增多,而由于人为因素,种植的药材疗效降低了。其二,中药专业人才不足,乏人、乏术现象严 重。由于人们认为中药人员的地位较低,所以出现专业人员的缺失,而非专业人员在调剂、炮制等各方面难免出现失误,最终影响疗效。其三,医生对中药心中不 明,用药不准,直接影响疗效。其四,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对中医药产生偏见,认为中医药不科学,在思想上对药效有抵触。
事实上,中医药是科学的,只是我们对它的宣传和认识不足。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中药的真正性能,好好地利用它,它会在治疗上带来神奇的疗效。比如全 国名老中医李可,重用附子这味药,研发了“破格救心汤”,专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证,疗效突出非凡,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节约了医疗成本。而附子这味 药是乌头的子根,剧毒,许多人不知其药性,断不敢使用它,致使该药成了药柜上的摆设。然而李可正是利用了该药的毒性来治疗急性危证,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 阴,起死回生。
记者:普通老百姓应该掌握哪些中药知识,才不至于用错药或受骗?
侯士良:首先我们要纠正“中药无毒”的思想。其实很多中药是有毒的,如药性记载之大毒、剧毒、常毒、小毒、微毒等。所以,我们用药要慎重。另外市面上推销的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使用,需在医药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才能使用。大家平时可以多看些中药科普资料。
记者:有群众想靠种植中药材致富。对此,您有何建议?
侯士良:人们认为种植药材是发家致富的较好途径。可是有时候,靠种植药材并非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为药材的价格波动较大,药农很难掌握。另 外,大部分药材是多年生植物,生长周期长,种植时价格高,到收获时价格难免会急转直下,不能保证稳定收入。例如,早些年前,河南某地区形成了种植芍药热, 到收获时价格极低,导致大量的芍药堆积,最后大部分都浪费了。所以,要想靠种植药材获得经济效益,不仅要有可靠的市场销售信息,而且还要具备对未来市场长 远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避免希望落空、造成损失。
用对药,才能治好疑难杂症
记者:在遣方用药上,与其他医生相比,您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侯士良:我掌握了医药结合的理论,在用药上,根据药性特点,可以随机应变、随证加减,同时在煎药、服用方法上下功夫,让中药的疗效充分发挥出来。
其实,中医药在给人们治病方面是有很大潜力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懂中药的真实药性,致使药效没有发挥出来而已。中药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又变化多端,不易掌握。作为医生,不下真功夫是很难融会贯通的,一知半解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您擅长治疗什么疾病?能否举几个病例?
侯士良:我主要擅长治疗乳腺病、结肠炎、脑积水等内外妇儿疑难杂症。仅举三个例子吧。
病例一:治疗乳腺病 我曾收治一位37岁患乳癖病(即乳腺增生)的张女士,双乳疼痛不适3年余,最近两月病情加重,疼痛部位呈游走性,生气或月经前症状明显。我仔细检查后分 析:乳房是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该女子应该是因肝郁气滞所致。应给予疏肝理气、调达气机兼以散结止痛方药治疗。我给她开了十服中药,并加工成粗粉,再分成 30份,每日一份,煮散口服,一日三次。一月后复诊,基本痊愈。
乳腺增生这种病,非一日生成,治疗也非如感冒发烧般可几日而愈,需有时日进行调治,所以我用“煮散”这种剂型,节省药材,降低药费,又方便患者长期久服,提高治疗效果
病例二:治疗结肠炎 41岁的李女士患溃疡性结肠炎12年,几年前逐渐加重,反复出现腹泻、脓血便,一天多达20余次,极度乏力,消瘦,贫血,精神倦怠,奄奄一息,由家属推着 轮椅来找我看病。我仔细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肠澼)。应给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化腐生肌方药治疗。遂给予大黄15g、白及粉4g、地榆15g、锡类 散0.3g、云南白药粉1g,共五服中药,水煎后灌肠。治疗3次后,效果明显,脓血便次数减至每日一次,量亦明显减少。后嘱继续给予保留灌肠。治疗一个月 后,病人痊愈。
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使药液直达病所,大大提高药物利用度,药效明显提高,而且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的毒副作用
病例三:治疗脑积水 2001年,光山县一对夫妇因无钱给孩子治病最终选择了“弃婴”,后被媒体曝光。我主动与媒体记者联系,最后了解到,该患者是一个1岁11个月大的小女 孩,患了重度交通性脑积水。头颅大,发育迟缓,肢体消瘦,大拇指伸不开,坐不稳,下肢无力,不会站和走路。我与患儿家属商量,他们最后同意了我为孩子免费 治疗。经用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坚持治疗4个月左右,小儿就会走路和上下楼了,智力、视力均与正常孩子无异,最终恢复了健康。截至目 前,经随访,小女孩已读中学,仍身体健康。
脑积水,中医称之为“解颅”,为医学难治之病。我认为:使脑中之积水去之有路是治疗的第一步。所以,我思索创立了经鼻给药的“通窍导水法”,即 通过鼻腔与脑室之间的通路,使多余之水得以从鼻中排出。再配合补肾益髓健脑、行气活血化瘀,开窍通络利水之药,使水道通、运行畅,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水积之 因。二者相辅相成,疗效显著,为中医药治疗脑积水另辟蹊径,为脑积水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