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6/7/1 0:00:00 来源:
未知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生物医药占据了整个医药市场22%的份额;但在我国,目前仅占到全国医药市场总份额的4%。不过,也正因为生物医药研发制造起步较晚,其已成为我国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部分,在此背景下,资本不断进入,一些外资药企也在斥巨资加码这一领域。
6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辉瑞中国官方获悉,就在前一天,辉瑞旗下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生物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据称,该项目一期投资达3.5亿美元,是近8年来辉瑞于海外市场最大的投资。
利用海外资金投资
辉瑞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规划,这一新技术中心项目将运用GE医疗的KUBioTM模块化生物制药解决方案,在这一方案支持下项目的建设时间将从常规的3年缩短至18个月,预计2018年竣工。
据浙江当地媒体6月28日晚间报道,未来,辉瑞计划引进其研发的两个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今后,辉瑞还将增加投资6亿~8亿美元,新引进创新单抗生物药和疫苗类产品。
在解释这一布局时,辉瑞核心医疗集团总裁杨宇瀚表示,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医药产业发展以应对不断出现的诸如非传染疾病和人口老龄化等公共卫生挑战,也在鼓励本土和外资企业对医疗卫生及研发创新进行投资。
根据中投顾问本月发布的《2016~ 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我国生物制药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外资占据了6个席位,前五则完全为外资 企业垄断,分别为诺和诺德、罗氏、赛诺菲、诺华和默克。不过,其中并无辉瑞的身影,其亦不在前十之列。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认为,辉瑞此次投资,并不仅在于其本身在中国这一领域的销售情况,更多在于如何利用海外市场的资金。“辉瑞近两年海外的资金量很大,这些资金回归美国要缴纳很多税费,所以它是两步走,一是收购,二是投资。”
2014年,辉瑞曾试图收购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但由于价格未达成一致而告终,此后转向葛兰素史克亦未果。今年4月,其同艾尔建的世纪大并购也因美国财政部最新出台的打击“税负倒置”政策终止。所以,在中国,辉瑞走了更为稳健的一步:对区域市场的研发生产加码。
中国的医药行业市场非常之大,尤其目前正在推进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以,外资药企要么考虑和中国企业合作要么考虑在中国投资。”
生物医药前景看好
在业界看来,外资药企斥资建厂,除了消化海外资金外,其另一原因则是看好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发展前景。
“作为全球制药领域重要的市场方向,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增长最快的药物中70%以上是生物药。”日前,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ieran Murphy告诉记者。
根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 Health Inc.)统计,2014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已达到2140亿美元,市场占有份额也从2001年的10.5%增长至2014年的21.3%,正以高于全球制药市场增长的良好态势蓬勃发展。
就中国市场而言,来自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保持年均15%~30%的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中投顾问发布的前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制药行业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新版GMP对制药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格局,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药企也开始进军生物医药领域。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
基于此,生物医药正成为资本布局的新风口,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领域已经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机构涌入,企业也在加码进入。记者注意到,包括东阿阿胶、誉衡药业等在内的不少本土企业均在生物制药方面积极布局。
史立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中国在研发上还是靠前的。“中国现在在生物医药研发上也有很多在研的重磅产品,和全球来看差距并不是很大。现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品还不太多,再过两三年,可能会大量上市,中国的生物医药也将进入爆发期。”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