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华,1972年生于重庆梁平,1989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至博士毕业,2001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到香港浸会大学任职,现为澳门科技 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副院长。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项目分别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所发表的论文, 有近百篇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拥有20多项国际专利。
声音
“不断有新的疾病出来,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的药物。”
对话
重庆晨报:现在多久回一次重庆?
周华:因为工作的原因,一年会有一两次。现在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在重庆,我们与西南医院风湿科也有合作。
重庆晨报:一路走来可谓困难重重,有没有想到退缩?
周华:对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遇到最多的就是失败,但我都挺过来了。这也是我骨子里的那种重庆人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坚持下来的。
2014年,周华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的“中医药整体治疗的网络调节机理研究”研究项目,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1989年与中药结缘到现在,我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位 老 教授。”周华笑着说。
机缘巧合与中药结缘
1972年,周华出生于重庆梁平县屏锦镇,父亲是铁路局的工人,母亲在医院当护士,周华有一个哥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因为母亲当护士的缘故,周华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在周华看来,医院里的医生就好像一个个拥有超能力的“魔术师”,很多病人带着病痛来,最终都能在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解除痛苦。也就是那个时候,周华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重庆第三十中学读书时,周华便展现了出众的学习能力,和同龄的许多孩子一样,周华也贪玩,但每次考试他都能独占鳌头,高考更是考出了全校理科第一的好成绩。
“之前我对中医一点也不了解,与中医结缘纯属机缘巧合。”周华说。
1989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心想要学医的周华填的所有志愿都是和医学相关的。由于成绩与第一志愿相差几分,最终,他被调剂到了广州中医学院的中药学专业。
“当时没想太多,觉得只要是学医药专业,一样能实现我救死扶伤的梦想。”周华说,完成了大学学业后,他继续在广州中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周华又一边工作一边读博。2001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周华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拒绝导师挽留 回国搞科研
上大学时,周华便经常拿各种奖学金。喜爱动手的他对科研充满了兴趣,除了完成学业,他还经常主动帮老师做实验。
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周华选择了回国继续搞科研,尽管他的导师曾极力挽留他,并提出多给他一倍的工资,但都被他婉拒了,“中医发源于中国,回国是我最好的选择。”
2006 年,周华获聘进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但不久后周华发现,西医在香港的影响比中医更大。当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澳门的发展,鼓励澳门向中医 药、创意、会展、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拓展,澳门不仅有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比较重视中医产业,还有专门的科研经费。2011年,周华与他所在的科 研团队前往澳门科技大学。
在多年从事中药研究的周华看来,很多时候人患病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中医治病的原理主要在于调节人体机能,从而对抗疾病。
“就好像类风湿性关节炎,它不仅是关节疾病,也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它会累及除了关节以外的人体的其他一些组织和器官。”周华说,如果长期得不到好的治疗,这种疾病还会影响到人体其他器官,甚至并发心血管疾病。
为 了攻克这一难题,周华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了从方法、技术、标准到中成药产品的一系列研究,并从中药青风藤中成功提炼出了抗关节 炎的有效成分青藤碱,开发出全国首个中药缓释剂。目前,这个药物已成为全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主要中成药之一。
这个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也推动了中成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以周华为首的研究团队,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港澳地区在中医药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退休后想回重庆
因为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周华也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资助,这也是澳门地区首次有科研人员获得该类国家重点合作基金的资助。
在旁人看来,周华是成功的。可能没人知道如今他每天仍工作超过12个小时,因为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数挫折和痛苦。“任何的成功都是自身努力再加上外部条件的配合。”周华说,做科研遇到最多的就是失败,有时候几天几夜待在实验室,连睡觉也不安稳。
尽管在外打拼多年,周华却改不掉骨子里的嗜辣情结。“每次回重庆都要带一些花椒、豆瓣等调料到澳门,做一些家乡味道的菜肴来解馋。”周华说,他在家里做得最多的重庆菜就是水煮鱼。
“不管我人在哪里,都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周华说,他退休后,还想回到重庆继续发挥余热。文·图/本报记者 郑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