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2月7日报道,在国务院新闻办6日举行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一说法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求证。王国强回答:“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表示说,这句话不是孤立的讲,主要是讲中药的质量问题、中药的资源可持续问题将会对中医的发展带来影响。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生命健康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潜力。
我国虽是中药材生产大国,但并不是中药产业强国,突出表征和关键因素是,中药质量问题。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值已接近整个医药产业的三分之一,成规模栽培中药材超过200种。但根据一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2016年上半年对1500多批药品的检查报告,90%以上质量不合格的药品是中药。中药质量的突出问题,不仅损害了中药产业和中药消费者的利益,也折射了中药资源的危机。
中医中药,尤其讲究“道地药材”这个前提。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药材,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都有讲究。但当下,这些都在被异化和改变着。一是,野生中药资源的无序采挖,造成不少药用植物濒临灭绝。据《中国植物红皮书》,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到了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人参、杜仲、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
二是,多以技术水平有限的散户种植为主的种植方式,不仅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大的负影响是,野生变家种,盲目栽培引种,不适当连作,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中药材品种衰退、自毒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大大降低了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到中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从质量标准体系看,中药种植管理以及加工制造仍缺乏高要求、较全面的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药材标准体系主要集中在产地环境的土壤大气,产品质量及其检验环节上。目前尚缺乏常用中药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技术规范、限量标准和相关数据库,对可能的污染源进行全面分析监控能力还比较弱。因此,需要建构和完善涵盖种植、加工乃至产品制造诸环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