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7/6/26 0:00:00 来源:
未知
东莞时间网讯 市一级有国医馆,各大片区有中医医疗服务中心,各综合医院有中医药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东莞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预计到2020年,东莞将基本建立覆盖城镇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现群众步行“15分钟看中医”的目标。
为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打造健康东莞,我市制定了“行动纲要”,提出从建立覆盖城镇中医服务网络、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中医保健养生事业等方面,促进中医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根据行动纲要,今年我市将推进建设东莞市国医馆、在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等33项目标任务。
建立覆盖城镇的中医服务网络
为提速中医药强市建设,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33项目标任务,建立覆盖城镇的中医服务网络成为“重中之重”。建设东莞市国医馆被列为33项目标任务第一项。该项工作由市卫生计生局牵头,计划今年内由市中医院申请立项筹建东莞市国医馆。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还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项目,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全面规范建设。我市还鼓励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药科室,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个特色浓厚、技术适宜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行动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市将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镇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现群众步行“15分钟看中医”目标。届时,我市每万名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将达到5.5张,每万名常住人口中医执业类医师数达4人。
除了构建实体网络,我市还将推动“互联网+”中医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实现中医药信息与医药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随着中医药机构进驻综合医院和社区,未来我市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更大,打造中医药人才培训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已提上日程。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提出依托市卫生专业学校,加强中医药类专业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以及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
同时,我市还将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启动市级师承项目,由省市名中医和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担任指导老师,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员。同时,健全中医药人才选拔、使用、评价、分配、激励、晋升、准入等配套政策,完善市名中医选拔认定制度。
行动纲要提出,启动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争取到2020年,建设50个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
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
未来,中医药不仅是一种民生事业,更是一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行动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保健养生事业,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使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今后我市将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行动纲要提出,要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老年病科,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行动纲要提出,各镇街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今后我市还将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