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正被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底什么是孤独症,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孤独症需要早发现
Q:有人说孤独症是因为缺少母爱造成的,有人说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孤独症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
A: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往往在一两岁以内发病。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宝宝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爸妈性格怪异,或妈妈忙于工作而使宝宝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但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均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也可能出现孤独症的表现。
Q:当宝宝出现哪些情况时,爸妈应该怀疑他是患上了孤独症?
A:可以从其行为特征中得知,症状行为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对外界反应异常。孤独症最初的表现主要在语言上,所以当发现宝宝有明显的语言发育迟缓现象,爸妈就应引起重视。宝宝学说话存在个体差异,不要仅仅因为宝宝说话晚就怀疑他是孤独症。但是宝宝过了2周岁半,仍不会说话或只会2~3个字的短句,并同时出现其他疑似孤独症的症状时,要带他到医院去检查,一般是由儿童精神科的医生进行诊断。
Q:孤独症儿童是弱智儿童吗?
A:弱智儿童通常各个方面的发育发展均比一般人迟缓,但发展的次序则基本保持正常。弱智儿童的智商有可测性,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兴趣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其智商成正比。
孤独症儿童虽然伴有全面性发育迟缓现象,但发育次序异常,且各方面发育不平衡。如:有的儿童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却能有很强的计算、绘画能力;有的儿童完全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语言,却在记忆力、识别颜色方面表现突出。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会性极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主动性方面远远低于弱智儿童,目前尚没有能准确测量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如一位同时教过弱智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学校老师所体会的:弱智儿童愿意学,却学不会;孤独症儿童是能学会却不愿意学。
刻板行为≠秩序感敏感期
处于秩序感敏感期的宝宝所表现出的执着和固执,与孤独症所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是有很大区别的,刻板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 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 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作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 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孤独症的含义
孤独症的英文名称是“autism”,在中国大陆以外使用汉字的地区和国家译为“自闭症”。半个世纪以来,“孤独症”成为对一些儿童发展能力的判决,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大多数人在与人交流、玩耍、社会人际关系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或终身性的缺陷。目前将孤独症定义为一种“严重的幼儿期发育障碍(严重的功能丧失的终身发展性残疾)”,也被称为“全面发展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