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虎网医药网 > 医药资讯 > 市场分析 > 青蒿素价格继续低迷 谁制造了“青蒿门”

青蒿素价格继续低迷 谁制造了“青蒿门”

中国虎网 2007/7/18 0:00:00 来源: 未知
青蒿素今年继续低迷的价格令那些指望市场回升的企业再也按捺不住失落的情绪。 因为质疑世界青蒿素类制剂最大提供商诺华没有按照当初口头承诺兑现青蒿素原料采购订单,上月,四川和重庆的18家企业联名向诺华中国总部发出公开信,认为在其“鼓励”下,企业投产青蒿素原料,如今却因为没有订单而陷入困境。 上周,各媒体相继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然而,事件的曝光不但让跨国公司面临尴尬,也让这些中国药企陷入了意想不到的被动。 “公开信”风波 据称,公开信是成都一家青蒿素原料提取企业成都裕通生物技术公司代表川、渝18家同业向诺华发出的,信中大致内容诚如一位企业代表所言:自2004年青蒿素药品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疟一线推荐用药后,诺华公司便成为了订单的主要拥有者。当时,全球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猛增,但由于国内疟疾已基本消灭,原料提取企业寥寥无几。几家具规模的企业多被从电表领域杀入医药产业的重庆华立收购。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可能完不成世卫订单的压力,诺华中国公司采购部的人员开始游说一些规模较小的植物提取厂,希望它们进行设备改造,投入青蒿素原料生产行业,达到年产20吨青蒿素的水平,并口头承诺订单。但是,当这些企业从银行贷出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生产甚至建立了精品生产线后,诺华却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只与三四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 但7月5日本报记者在联系相关企业求证时,企业却不约而同予以否认,并指称先前媒体报道不负责任。事实是,诸如此类的抱怨在去年青蒿素价格急跌时便已出现。一家国内大型的青蒿素提取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由于当时急于找到原料,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散布了太多的信息,这是导致中国出现青蒿素产能过剩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之一。” 对于口头承诺订单一事,诺华中国予以了否认。其在发给媒体的回复中指出,相关人士并没有要求裕通生物建立精品生产线,也没有承诺签订长期合同。“在2005年青蒿素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国内众多企业一哄而上,造成了目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我们也希望这种情况早日得到改善。” 18家青蒿素原料提取企业先扬后抑的复杂态度的背后折射出他们的弱小且受制于下游的尴尬处境。据称,不久前,几家青蒿素企业一起就此事召开了会议,试图召集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协会来解决相关事宜,但部分企业随后选择了退出,原因是怕这样更拿不到诺华的订单。于是企业便选择了“公开信”的方式,但媒体的报道似乎仍然让当事企业陷入重重压力之中。一家企业负责人情绪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现在压力太大了,这些报道出来,人家要找我们兴师问罪的,以后再想合作就很难了。”    冲动的惩罚 事实上,本报在2005年曾对整个青蒿素产能扩大的形势作出了预测,率先提醒企业和有关部门防范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风险。但惯性已让扩产的冲动难以停步。彼时,国内外制剂厂商四处圈地圈厂,国内中小提取企业纷纷上马,企业数量一度从十几家猛增至100多家,一时间,青蒿素产能数倍放大,严重供过于求;与此同时,青蒿草的种植面积也猛增,特别是在四川、重庆等地一些农村地区,青蒿草种植被视作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蒿素价格急转直下。去年中期,青蒿素价格从2005年之前的6000~7000元/公斤的顶峰猛降到2000元/公斤以下。今年青蒿素价格颓势依旧,价格区间已滑至1300~1500元/公斤。 非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据称,国内目前过剩的青蒿素库存量已经达到150万吨。“有90%以上的企业没有拿到订单,而其余企业也只是给一些少量的订单”。 产销窘境致使“现在很多企业都有上千万元的亏损,不少都破产了”。据《成都商报》报道,位于双流的四川裕通公司如今已大门紧闭。“裕通公司已经停产几个月了,工人也都解散了。青蒿素提取设备因久未使用,部分已经锈迹斑斑。” 而另一家上马青蒿素项目的企业——成都川湘公司的情况也不妙,其生产车间已陷于半停产状态,眼下依靠为其他企业代加工产品苦撑。川湘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是2005年贷款上的生产线,正值国内青蒿素项目上马的高峰期,但到2006年就基本停产,整个生产青蒿素的时间还不到1年。 对于媒体的描述,两家企业老总均不愿意向本报记者多谈,只是强调“行业状况一直未有好转”。据了解,目前在成都,还有多家投产青蒿素的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产,无一不被“套牢”。 从目前来看,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好转。因为无论是制剂商还是原料商都有大量的库存仍未消化,加上WHO今年的订单数估计还将下降,所以近期青蒿素价格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谁之过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目前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同时青蒿素制剂又销售不畅的现状。” 一份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WHO复方蒿甲醚订单每年落实的情况一直不佳,诺华方面2005年预计销售青蒿素制剂3300万人份,但实际发货量只有不到1000万人份,而去年,其预期销售1.2亿人份,但实际上却只有6200万人份。 另一方面,欧洲和印度企业等的大举介入已让市场情势不再明朗。今年3月,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宣布新的复方制剂将在非洲上市,每人份售价降至1美元;而印度企业由于没有专利限制,很多企业的ACT仿制药大行其道,令青蒿素类药品国际市场价格一路下行,加之公立市场采购程序存在严重的时滞,诺华的青蒿素制剂销售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撇去国际采购商对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是否需要负责任不谈,需要承认的是,回溯到2004~2005年那股青蒿素企业扩张潮,大多数企业对整个市场了解并不多,更不用说对诸如上述的市场风险有所评估。一家国内大型制剂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很多青蒿素提取企业连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生产多少就能销多少!”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则向媒体表示,在与诺华的关系上,中国企业充斥了太多的民族情绪和封闭式思维,并不了解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对抗疟药市场的影响,缺乏跟跨国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多做法的依据是国内多年抗疟药拥有15亿美元市场和巨额利润的片面宣传报道。 此外,由于人为因素及游资的驱动,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亦沦为鼓励生产和种植“大上快上”的说客:一度有多个地区政府将青蒿定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项目,并且各地不断传出要建全国最大的青蒿种植基地的消息。甚至有地方政府还专门成立青蒿种植指挥部,与下一级政府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规定青蒿专卖通道。为防止青蒿外卖,还专门通知当地公安、工商上路盘查,并设立有奖举报电话。 冲动的结果终不会由市场埋单。料想,此番国内企业公开抗议的真实意图不过只是希望受到下游企业关注而不被市场湮没。对于3年来青蒿素行业上演的一轮潮起潮落及此后的种种纷扰,现在重要的不是追究,而是反思——镶嵌于国际供应链中的中国青蒿素产业长远的发展策略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已经有0个对此文章发表过评价0个人发表过求助问题查看所有评论
请正确输入正确电 话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对以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如您有意投稿,请点击“我要投稿”。
中国虎网纳您良言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手机/微信: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为了使您更方便的找产品本站开通了全国医药代理商联络QQ群:(群①:62942367 群②:54524537 群③:104496983)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版权所有,谨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