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0/3/24 0:00:00 来源:
未知
经过了
2009年之后,各大全球主要跨国制药企业都陆续亮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跨国企业的业绩都有所下滑,但是部分企业也实现了逆势上扬。在
2009年“保增长”的长跑中,诺华成为最大的赢家,辉瑞仍保持其全球专利药市场的老大地位。
2010年3月1
2日,诺华率先在华公布了2009年的业绩,据统计,2009年,诺华集团净销售额增长了11%
(以美元计增幅为7%),达443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记录。营业收入增长11%,达100亿美元;净收入增长4%,达85亿美元。IMS近期对跨国企业2009年的业绩进行了统计,诺华成为外资企业中业绩增长最为快速的企业,在专利药领域,诺华制药取得了11.6%的增幅,成为跨国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企业。尽管在专利药领域,辉瑞
、罗氏等企业仍在销售额上超过诺华,但市场份额都有所下降。
对于新上任的诺华中国区总裁易珉来说,诺华在2009年出色的业绩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但也同样意味着压力。对于诺华来说,2010年能否保持高速增长及其新药能否顺利推出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研发日益艰难的背景下,潜在的重磅炸弹“锐思力”是其成败的关键。
据业内人士介绍,经过又一轮并购重组,在2010年,跨国企业除了在药品研发上会加大力度外,在疫苗
、非专利药
、保健品
、OTC方面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易珉告诉记者,在2010年,诺华中国将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以有机增长为主,以战略合作与并购为辅”。辉瑞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甚至表示,希望在中国收购两家仿制药企业。IMS产品组合战略首席顾问宓子厚博士经过对非专利药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是否具备品牌优势,是非专利药能否获得认同的主要因素。”
保增长,专利药决胜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保增长”不仅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践行的准则。IMS经过对59个国家的市场和12家跨国企业的调查,绘制出一份2009年外资企业在专利药方面的成绩单。其中诺华
、礼来、阿斯利康、罗氏4家成功做到了业绩和市场份额双增长
,其中诺华增速最快
,达到11.6%
,罗氏次之
,也达到11.4%
,礼来增速为9%,阿斯利康为8.9%。
百时美施贵宝是唯一一家业绩增长6.3%,但市场份额保持不变的企业。雅培、赛诺菲安万特、辉瑞在业绩上取得小幅增长,市场份额出现萎缩。雅培业绩增长为4.4%,市场份额萎缩了0.1%;赛诺菲安万特业绩增长为2.8%,市场份额萎缩了0.2%;辉瑞增长0.7%,市场份额萎缩了0.3%。
默沙东、惠氏、葛兰素史克、强生则未能实现保增长,这几家公司的业绩和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下滑。强生的业绩滑坡最大,下降了7.4%,其市场份额也下降了0.5%。从销售额上看,辉瑞仍为全球专利药霸主,销售额高达372亿美元,其他进入“300亿俱乐部”的企业有赛诺菲安万特、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
据记者了解,2009年业绩能否保持高速增长与2007年以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新产品推出有很大关系。经过2006~2008年的专利过期高峰之后,很多企业都逐步推出第一批产品。
以诺华制药为例,诺华制药的快速增长与其新产品的顺利推出关系密切,据诺华制药大中国区主席潘杰宁介绍,在2009年第四季度,自2007年上市的产品占药品总销售额的1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009年,在新药品审批方面,诺华制药继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获得了30多只重要新产品批准。据业内专家介绍,2009~2011年又将是一个专利药过期的高峰,能否保证顺利推出新药,是跨国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关键。
拿什么追求你,中国
在全球成绩单展现的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表现如何,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记者对2008年和2009年的两份跨国药企在华表现进行了对比,经过2009年的云谲波诡,外企在华的表现也千差万别,在前10位企业中,拜耳的下降幅度最大,在2008年,拜耳的增长率为30.9%,销售额位列外企榜首;2009年,拜耳跌至销售额第3位,增长率为21.9%。
2009年,在中国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企业还是诺华,其2008年的增长率只有19.8%,2009年达到32.6%,增幅达到12.8%。此外,增长幅度最大的就是罗氏,2008年,其增长率只有7.2%,是外企中的“副班长”。2009年,罗氏取得了29.8%的增长,增幅达到22.6%。除了这3家企业外,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辉瑞、礼来、赛诺菲安万特均取得小幅增长,诺和诺德和默沙东则呈现小幅下跌。
过去几年大幅增加在华投资无疑是诺华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据记者了解,2004年至2009年,诺华在中国实现了76%的高投资复合增长率,目前总投资额已达40亿元人民币,甚至超过了辉瑞的5亿美元。而诺华更将目光放在了5年之后。潘杰宁披露,“中国将在5年内成为诺华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品牌仿制药保驾
据统计,大部分业绩好的企业都是依靠专利药的收入,但当新专利药研发越来越困难的时候,OTC、非专利药、保健品等产品就成为外企争夺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辉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并购惠氏,宓子厚指出,是否具备品牌优势,是非专利药、OTC、保健品能否获得认同的主要因素。
现任诺华OTC中国区总裁,曾经成功运作药妆“薇姿”的明星经理人江华指出,保健品在
药店渠道推广,通过广告宣传品牌十分重要;而OTC产品除了药店销售,要积极参加地方
招标,进入广大基层市场。因为中国的
OTC市场还很不规范,这样的市场和国外成熟的OTC市场的差距比较大,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OTC市场,即使
药品降价也不能轻易放弃招标;OTC产品还要争取进入更加广大的基层市场。
尽管金融危机使很多外企新成立的非专利药事业部出现亏损,但随着药品专利的过期,中国市场上对品牌仿制药的需求大幅增加。据IMS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就有价值24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2012年这个数字将有3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3年,有近千亿美元的专利药市场将在专利保护期满后缩水至少一半,而这恰恰是非专利药
企业新的市场空间。在医改的背景下,廉价且质量好的非专利药成为外企追求的利润增长点,宓子厚认为,药品质量的差别并不能使价格产生差别,无论外资还是本土企业,非专利药是否有品牌优势是产品能否受欢迎的关键。
(记者 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