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0/12/1 0:00:00 来源:
生意社12月1日讯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继续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
●我国将继续推进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群众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关注,恰恰是改革的动力
记者:通过5年的努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得到了缓解?
张茅:过去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特别是去年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城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公立
医院改革的推进,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到基层,改善了医疗服务,控制了成本费用。
当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群众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关注,恰恰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医改的具体措施,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卫生筹资水平仍然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记者:群众反映看病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疗费的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十二五”期间,这种状况能否有所改善?
张茅:“十一五”是中央财政投入卫生事业力度最大的时期。2009年与2005年相比,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17.93%增加到 27.2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从29.87%增加到34.57%,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2.21%下降到38.19%。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
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卫生筹资水平仍然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2007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33美元,在世界卫生组织193个成员国中仅排名第120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 4.36%,位居第149位。同时,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不合理,居民自费比例仍然偏高,政府卫生支出仍然偏低。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加大投入必须与转换机制相结合,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记者:您认为医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仅靠政府加大投入就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吗?
张茅:医改启动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年增长30%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长40%。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步显现。当前,部分地区和部分医改项目进展滞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医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对深化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不足,政策执行力不够强。
财政投入是政府主导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支持条件。但加大投入必须与转换机制相结合,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只有建立确保公平效率的运行机制,才能将投入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
坚持“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以改革促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老百姓的看病就医感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茅: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坚持“一个目标”(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突出“一个重点”(以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就是以改革促发展。
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记者: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不断改善,但“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有何解决之策?
张茅: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全民
健康卫生
人才保障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万名住院医师;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而不是改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