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虎网医药网 > 医药资讯 > 健康家园 >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中国虎网 2010/12/31 0:00:00 来源: 未知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江西实际,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1)“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沉着应对, 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经济总量实现了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跨越了1000亿元的台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水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迅速提高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的战略地位,更多地争取国家支持,促进产业和要素集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五年来的努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全省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江西省情的发展路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一切,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在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我省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上下务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摇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全省“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五个有机统一”:

  ——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变方式的有机统一。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坚持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改革攻坚与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既是改革攻坚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程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稳定促改革,以改革促和谐。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省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并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衔接,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台阶并向两万亿元迈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在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基础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阶段性目标。“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基础性工程”(1)取得重大进展,鄱阳湖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主要河流断面Ⅲ类以上水质稳定在82%左右,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区域生态产业和生态城镇体系初步建立,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重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5)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确保“十二五”期间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把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着力在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好项目。把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把扩大投资与扩大开放、全民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着力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扩大投资与提高投资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根本举措,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改善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信用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7)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大力实施千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千万亩果业产业化、百万亩绿茶标准化、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千万亩速生丰产林、百万亩优质棉、新增百万吨优质油料、新增两百万吨畜禽养殖、百万吨渔业增产等重大项目。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作物良种创新能力,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设施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8)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统筹规划山、水、林、田、园、房、路,继续推进以“六改四普及”(2)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净化、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开发。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大扶贫力度,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联村整片推进模式,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实现联村整片建社区,完善社区功能,逐步建立社区自治管理新机制。

  (9)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户宅基地有偿流转改革试点,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做大做强有色、钢铁、汽车、船舶、石化、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实施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工程,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以企业集团化、产业基地化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建设铜精深加工、钨、稀土、有机硅、铀资源系列开发等若干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提高优势资源自给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11)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3),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建设锂电产业、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产业、生物产业、核能产业、高新技术陶瓷产业等重大项目。依托核电、大飞机、直升机、高铁、地铁、环保等重大建设工程,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者,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突破核心技术,促进产业裂变扩张,加速培育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工程设计、文化创意、信息咨询、法律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若干个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拓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养老护理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社区服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13)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设施,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构建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五、以加快城镇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4)构建较为完善、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完善城镇体系。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加快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特别是南昌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以沪昆和京九铁路沿线为主轴,加快上饶、宜春、萍乡和赣州、吉安等中心城市和沿线其他重点城镇的发展,密切中心城市和沿线城镇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着力发展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建立健全城镇发展跨行政区划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群和城镇带系统各城镇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5)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功能区管理模式,提高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百城供水、城镇电缆下地、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燃气、城市防灾减灾、城市公交等工程建设,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把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镇建设,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提高城市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6)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加快崛起的重要抓手,促进县域发挥各自优势,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发展,有条件的县市要加快向“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强化县城的中心集聚能力,完善市政功能,促进人口集聚,逐步形成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依托工业园区平台,通过引进重大项目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配套、链式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创新融资手段,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投入。大力支持示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县、乡两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城乡统筹实力。

  (17)引导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 潜力,以县为基本单元,把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区,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区域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推进国土综合整治,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落实财政、土地、人口、产业、投资、环境等差别化配套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

  六、以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8)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为重点,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抓紧实施一批高速铁路和干线铁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客运专线和重要站场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出省通道,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逐步构建“五纵五横”(4)铁路网,基本实现县县通铁路。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地方加密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一批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建成以“三纵四横” (5)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施四千公里国省道改造工程,完善提升“十纵十横”(6)干线公路网。稳步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城区主通道及出城通道、城市组团快速通道、大运量地面公交系统建设。规划并实施环鄱阳湖道路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改造,扩大农村公路网通畅覆盖面。实施长江干流、鄱阳湖、赣江、信江五百公里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加强九江港、南昌港及五河干流重要港口建设,加快形成联系紧密、运行高效、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建成宜春明月山和上饶三清山机场,扩建井冈山机场和赣州机场,积极推进赣东南机场的前期工作,逐步形成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为龙头的“一干七支”(7)的机场布局。

  (19)增强能源支撑能力。坚持“电为中心、多能互补”的方针,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建设核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确保电力供应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力度,坚持有序建设、集约开发,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储配煤基地和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有效保障煤炭供应。基本建成彭泽核电站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万安核电站,加强对核电场址的保护,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和完善500千伏主网架,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推进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川气东送、西气东输江西干线、支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实施一千公里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辐射所有设区市中心城区的城际输气管道及沿线县(市、区)城市供气管道。推进成品油管道运输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成品油管道设区市城市全覆盖。

  (20)强化水利安全保障。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水利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开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新建浯溪口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增强鄱阳湖和“五河”(8)干流主要圩堤防洪能力,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一万公里标准堤防建设工程。加强城镇防洪防涝工程建设,提高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抗旱水源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河湖疏浚、尾闾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大中型排涝泵站建设和改造。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水文测站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建设,保障群众用水安全。

  (21)健全信息通信网络。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加快部署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抓紧实施政务网“乡乡通”建设工程,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业务信息应用处理系统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能工程(9),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物联网发展和应用,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七、以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为重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2)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我省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构建城乡一体化、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10),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工程,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统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切实保护“一湖清水”。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山区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乡村河堤治理,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责权利相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

  (2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防治并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综合治理。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初步建立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2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管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实施资源再生利用和千万吨城市矿产示范建设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间通过共享资源、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猪沼果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支持林纸一体化生产。着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25)加强资源能源集约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发和保护,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大力发展节地型建筑,加强依法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和考核。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

  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增强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改造,实施千万吨标煤节能工程。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实施大型建筑节能改造。改善城市公交体系,推广清洁车辆和低能耗车辆。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发展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八、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大发展

  (26)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太阳能光伏、LED芯片、航空、锂电、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企业创新中心建设,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抓好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实施院士后备人才、科技经营型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培养计划,培养一批优势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扶持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继续实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科技担保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27)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增加教育投入,落实国家有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子女就学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扩充优质资源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提升质量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程等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全面提高各类教育水平。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质量评估办法、考试招生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8)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力度。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鼓励人才带项目创业,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落实重大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创业的体制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平、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保障。

  (29)推动文化大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江西特色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基础,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立足当今时代,贴近人民群众,充分挖掘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动漫、现代传媒、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打造鄱阳湖国际论坛、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等品牌,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际影响力。加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人民体质。办好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

  九、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0)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1)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伤残补贴政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构建城乡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百万套(户)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强化保障性住房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

  (33)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监管,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34)进一步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县级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养老等公益事业,扶持老龄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3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强化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分整合社会信息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兴乡强镇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协调有力、务实高效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依法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公信力。

  (37)推进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在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转让、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减持上市公司股份等方式,促进资产证券化和产权多元化,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加快推进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38)加快财税金融体制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大力培育地方性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的有效方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3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政府监管方式,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支持服务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切实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0)开展生态环保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开展绿色GDP核算、生态补偿、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水权交易、排污费改环境税、碳汇交易等改革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区域经济体系试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立南方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为主要特色的技术交易市场。

  十一、以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41)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内资和外资相结合,全方位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创新招商方式和投资促进机制,依托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赣台经贸洽谈会、世界低碳与生态技术博览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等重大平台,以产业链招商和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物流园区等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降低商务成本,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协会与民间组织相结合的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全面对接,加快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联动发展,推进援疆、援藏、援川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稳定透明、公平公正的投资政策和体制环境。

  (42)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着力巩固欧美、亚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南美、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和资源型产品的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推动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化。依托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着力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出口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产品和企业,提高高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进口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口岸布局,加强口岸作业区和电子口岸建设,推进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畅通协调机制,构建现代立体口岸开放体系。

  (43)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着眼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完善“走出去”服务机制,指导和帮助各类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重点推动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开发境外资源、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努力提升劳务合作技术含量,创建江西劳务品牌。

  十二、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44)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深刻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加大查办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45)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依法治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完善民兵预备役制度,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6)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继续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冲破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以真干事为使命、以会干事为责任、以干成事为光荣,把全部心思倾注在干事创业、造福人民上,把全部的本领施展在抓发展、

  促和谐上。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转变机关作风,为各类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平等、优质的服务,努力使江西的投资创业环境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干事、激励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承“十一五”辉煌,创“十二五”伟业。全省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勇于开拓,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基础性工程:指彭泽核电工程、万安核电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天然气入赣工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工程、“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农村清洁工程。

  2.六改四普及:指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沼气、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及宽带。

  3.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指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4.“五纵五横”铁路网:“五纵”指京九、咸宁—宜春(新余)—井冈山(吉安)、阜阳—景德镇—鹰潭—汕头、向莆、京福五条南北走向铁路的江西段;“五横”指沪昆、武汉—九江—南京、九江—景德镇—衢州、衡阳—井冈山—南城—武夷山、韶关—赣州—龙岩五条东西走向铁路的江西段。

  5.“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三纵”指济广、福银、大广三条高速公路的江西段;“四横”指杭瑞、沪昆、泉南、厦蓉四条高速公路的江西段。

  6.“十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十纵”指婺源—广丰、浮梁—乐平—铅山 、景德镇—鹰潭—瑞金—寻乌、鄱阳—抚州—瑞金、九江—南昌—吉安—赣州—龙南、虬津—南昌—抚州—资溪、武宁—高安—广昌、德安—新余—永丰—安远、修水—宜春—永新、上粟—萍乡—永新—大余十条南北走向公路;“十横”指德兴—景德镇—九江—修水、德兴—南昌—铜鼓、玉山—上饶—鹰潭—南昌—宜春—湘东、南城—抚州—新余—湘东、黎川—乐安—吉安—莲花、广昌—永丰—吉安—井冈山、石城—兴国—井冈山、瑞金—赣州—大余、会昌—信丰、

  寻乌—全南十条东西走向公路。

  7.“一干七支”机场布局:“一干”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七支”指景德镇、九江、赣州、井冈山、宜春、上饶和赣东南七个支线机场。

  8.五河:指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能工程:指利用通信、信息、传感等当代先进技术,在生态环保、交通物流、智能电网、数字园区、数字城管、数字旅游六大重点领域实施40余项智能化应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构建生态环保、交通运输、低碳产业、社会运行四大智能化管理体系。

  10.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一大”指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指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四个方面的造林绿化工作。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已经有0个对此文章发表过评价0个人发表过求助问题查看所有评论
请正确输入正确电 话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对以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如您有意投稿,请点击“我要投稿”。
中国虎网纳您良言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手机/微信: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为了使您更方便的找产品本站开通了全国医药代理商联络QQ群:(群①:62942367 群②:54524537 群③:104496983)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版权所有,谨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