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1/24 0:00:00 来源:
未知
1月18日,现代制药大股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的相关产权登记变更手续全部完成,上海医工院正式成为国药集团下属的新公司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下称“研究总院”)的全资子公司。国药系继国药控股、国药股份、一致药业、天坛生物后,旗下上市公司再添一丁。长期以医药商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国药集团由此拥有了化学药领域的上市公司平台。
现代制药董事长周斌对本报称,现代制药纳入国药系版图后,是否作为国药系的医药工业平台来定位,目前国药集团还在讨论中,但未来国药系的医药工业整合均将围绕研究总院进行。
南下北上
吸并中西药业、上实医药,并被注入了上海信谊等新资产的“新”上海医药稳居华东,并在近期将销售触角伸向了北京。“会造药而不会卖药”的新上药,已经重新整合旗下销售渠道资源,因此,于“会卖药而不善造药”的国药而言,“医药研发是其最大短板”,上海私募从容投资的医药行业基金经理蒋广策对此直言不讳。
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并不避讳市场的鞭策,其早于2010年3月的“两会前”便公开表示,国药若成为中国最大医药健康平台,必须有医药研究进入。在其设计的国药整合蓝图中,医药研究亦是国药亟待补全的重要一环。
10个月后,尘埃落定。国药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研究总院,并以其为平台对国药集团内部的医药研发机构进行资源整合。2010年12月3日,研究总院领导班子确定,开始正式运营。
现代制药现任董事长、上海医工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周斌挂帅研究总院院长(法人代表),国药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丽峰则亲任研究总院董事长。
记者获悉,研究总院由新的上海医工院、四川抗菌素研究所、现代制药、上海现代业务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这6家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机构组成。周斌认为,研究总院在冠以“中国”之名的金字招牌下展开全新运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任职演讲中,周斌表示,研究总院要积极对接国药集团工业板块发展所需要的重大品种技术需求,以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等形式,不断加强与集团内各生产企业的合作。
事实上,周斌在就职演说中,已经宣示了研究总院这一国药系的研究“国家队”的使命,便是改变国药系善于卖药而不善于造药的窘境。
跻身医药工业
对于研究总院的设立及现代制药纳入国药系版图的收官,兴业证券长期跟踪研究现代制药的研究员王谌衔,现代制药未来可获得研究总院的技术转让优先权,公司的研发能力将伴随着国药系对医药工业研发投入的重视而加大。
盘点国药系旗下上市公司不难发现,其中国药控股、国药股份、一致药业均为医药商业公司,天坛生物和有望在港上市的中生集团尽管隶属于医药工业领域,但主要是在生物药及医疗器械领域,国药系旗下唯一的化学药上市公司仅有现代制药一家;而华润方面,医药商业领域有背景医药,医药工业方面,化学药领域有双鹤药业、华润三九,中药领域有东阿阿胶,医药器械领域则有万东医疗;新上药吸并了原中西药业和原上实医药后,其医药产业布局已经涵括了工商联动。
王诰荽巳衔,现代制药有望成为国药集团新药的摇篮,新型制剂行业的龙头。
不过,周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并未对现代制药是否会成为国药系新药技术注入的唯一上市公司平台做出明确答复,仅表示国药集团还在讨论中,但未来国药系的医药工业整合均将围绕研究总院来进行。
在周斌就职演说的发言中明确表示,研究总院将加强与国药集团外部医药企业的横向合作,不断产出、输出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成果。
不过,早在现代制药股改时,其大股东上海医工院便有承诺,将把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乃至实现整体上市;而近年来,该承诺亦不断被上市公司管理层重提。2010年7月,现代制药斥资1950万元受让上海医工院及其下属公司上海现代医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共11项技术,包括甲红霉素工艺改进技术、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与开发研究技术、加兰他敏缓释混悬液技术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国药集团并不将国药系新丁现代制药作为其化学药的唯一上市公司平台,上海医工院在股改时的承诺将难以兑现,遑论研究总院的技术注入。
图谋工商联动
据公开资料,国药集团最新的战略定位是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科研平台和工业平台将与物流分销平台、生物医药平台一起成为集团的四大子平台。
尽管现代制药是国药集团中净利润最高的工业企业,其2009年实现整体净利润规模达1.09亿元,不过国药集团在2010年4月并购而来,以主营原料药、中间体为主的威奇达药业在2009年的净利润也达到了7700万元;此外,集团旗下的另一家工业企业致君制药在2009年的净利润亦实现8142万元。
广发证券研究员李平祝认为,国药系收编现代制药确未赋予其工业企业平台的“重任”,其原因是国药系的工业资产实力相对均等,难以平衡,“因此,十二五期间集团下属的包括国药股份在内的工业相关企业将自由发展,此后再根据各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资产整合。”
尽管如此,加大工业投入补齐短板,以实现工商联动,在国药集团内部已达成战略共识。
国药的主要竞争对手上药和华润已经率先实现工商联动,但国药是否可以步其后尘,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医药部门高级分析师黄东临对国药系的工商联动保留了一份审慎的态度,其认为,“国药一直是做医药商业的,想跨行业做医药工业并不容易。现代制药对国药来说,也不是一个可以拿来跟华润和上药相抗衡的级别。”
黄东临还表示,如果是常用药,基本药物,相对价格低廉,这种药本身就是要通过更多的渠道来提高销售额,这种情况下工商联动就有积极意义。如果是创新药、首仿药物或者是价格比较高的,通过学术推广来带动销售,这种工商联动的效益并不明显。国药收编了现代制药是否也能发挥这种优势还有待观察。
持“有待观察”观点,还有出自现代制药现前十股东系统中的资本市场人士,“国药集团如何在整体版图构架中,明确现代制药的定位,目前有太多的不确定,但如果仅仅凭着现代制药的体量,国药是难以在工商联动上与新上药一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