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2/9 0:00:00 来源:
未知
[初诊]单腿跳,跑不远
打造品牌,就是要塑造一种公信力。对于处方药,其主旨人群有两类:其一是经销商或代理商,其二是医生。当然,由于消费者行为的转化和OTC产品的特性,药店店员和消费者的影响力也将越发重要。
那么怎样获得这种品牌公信力呢?
做品牌,首先是韧性。就是要坚持做,长期做。滴水穿石,其力不小。该缓释片虽然经过两年的市场操作,知名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销售量上升,走普药路线仍能保证进院和销售。坚持是一种投入,历史是一种资本,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
其次,韧性之外,关键是产品。这是李经理值得商榷和补足的地方。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说过一句话:“建立一个影响久远的伟大品牌,首先要有一个有吸引力的产品。这一点无可替代。”无论是打造全国品牌抑或是区域品牌,搞自营、代理或经销,产品无力,品牌势必无力。本案的心血管缓释片,从后期降价的力度来看,该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和抗价能力相对较弱,在政策频出的医药市场,风险自然较大。
第三,单腿跳,跑不远。李经理只重视“推”,招商传播和推广、发展代理商,不重视“拉”,没看到其对品种的品牌包装。市场推广也只是采取了勤沟通、赞助论文等简单形式,没有看到产品的学术化工作。
正因为上述原因,李经理想通过该产品带动企业品牌,进而提升其他产品销售量的营销方案才会效果有限。至于普药营销的成败目前还不好预估,但只要保持持之以恒打造品牌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市场是会有所回报的。
[处方] 增加品牌策划
一个好的学术概念,一套经过整合和策划的学术物料,一组卖点清晰、创意独到的传播武器
(如DA、故事型专题片、终端传播媒体等),配合已有的市场工作,都可以大幅改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因为消费者体验一个品牌的过程分为4步,从认知体验到购买体验,再到使用体验和价值体验。如果不能在认知体验环节中有到位的品牌表现,其后的市场工作难度就会加大。
(老骥伏枥)
[次诊]思路不清,难成品牌
通过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影响力,这一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打造产品品牌的思路不清楚。李经理有意在高端市场打造产品品牌,亦即在二三级医院市场的医药专家领域打造产品品牌,可随后的品牌打造手法却借用了其他厂家的医药网站招商、专业媒体软文宣传、药交会摊位推广等营销手段,这三种手段除媒体软文外,都是招商的常用手法。可见,在操盘者心目中,“高端市场”的医药专家和运作“高端市场”的代理商并没有区分开。品牌打造该以谁为目标,一开始就没有明确,没有定位,也没有理清思路。思路不清楚,市场行动就飘忽善变。所以,代理商一提出因不可抗因素只能忍痛割爱时,李经理立马将产品转为普药操作,心里还“不愁”!
总体看来,由于操盘手李经理品牌运营高度不够,导致品牌打造指引下的战略执行飘忽不定:心里想着在高端医药专家领域打造产品品牌,品牌资源的实际投放却主要在代理商群体。在降价之后,代理商集体退出,李经理又转入R药企比较擅长的普药物流继续努力,品牌资源投入自然也就退出高端市场,转入医药商务物流领域。品牌打造缺乏定位和聚焦,终将无所成。
[处方] 坚定打造高端市场品牌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明确打造品牌的战略思路,战略执行才能不出偏差。李经理选择的心血管缓释药属于处方药,有一定的特点。在笔者看来,只要有一个独特的卖点、价格合适,就可以在医院卖好。因此,在降价之前,该产品还是具备承载品牌的特点,可以背负R企业打造品牌的重任,操作得当,持续下去,还是可以慢慢磨出品牌的。
现在的问题是:降价了,政策环境变了,品牌战略思路是不是也要变呢?答案是否定的,战略思路可以不变。眼前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增加每盒药的粒数,二是增加每粒药的含量。R药企可以在原有药量的基础上翻两倍或三倍,让药价达到或超过原先的30多元,这样医院市场还可以继续做。更长远的方法是,充分比对缓释剂型和普通剂型在疗效、质量方面的差异,找出缓释剂型的优势,向发改委提出不按“差比价”执行,积极寻求提价,但操作比较难。眼前的方法是延续医院市场运作的持续性。长远的方法,做成了,自然是好事,做不成,也不至于市场就没有了。(杨昌顺)
[再诊]半生不熟,难成大器
降价之前,产品销售量开始上升,即产品刚开始完成前期医院开发,经过代理商的辛勤劳作,终于可以开始逐步上量了。一般而言,这个阶段也就是部分医生刚刚了解产品并开始试用,离成为处方习惯还有一段路要走,产品最多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在处方药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只有大量医生在内心深处认可产品并主动大量处方,才能认为产品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候,推广和宣传力度可以逐步下降,产品逐步进入普药市场领域,以期获得更大范围的覆盖,让尽可能多的人群使用产品。
可是李经理的心血管缓释药,由于竞争激烈,代理商撤出后,高端市场医药专家的处方惯性恐难维持较长时间,此时,产品又通过普药商务领域的医药物流大量铺货,“送货人”激励得再好,也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源之水。最好的情况是,其他公司还有不同剂型的同类产品在推广,李经理继续“捡漏”,跟着卖点货,不至于饿死,一切回到原点。
因此,李经理不坚持在高端市场奋斗,在产品半生不熟的情况下转战普药领域,无异于死路一条。
[处方] 自建队伍介入高端医院市场
李经理还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他曾向R药企提出靠代理商生存迟早要走下坡路,且不论此观点的对错,既然提出了代理制的弊端,那么R药企就该不靠代理商了吧,可是不然,李经理后来还是在靠代理商搞“试点”!
笔者以为,既然李经理已经指出了代理制的弊端,就应该勇敢去克服。不代理,那就自建队伍。若担心风险太大,那么产品大降价后、代理商打算撤出的时候,就是企业低成本进入的最佳时机,其风险甚至比企业一开始就自建队伍开发医院要小得多。降价后,代理商没有利润不愿推广,但企业还是有利润的,尤其是增加剂量后,利润也在增长。一般来讲,这个利润完全可以支撑一支队伍的生存和发展。
可是,李经理已经让产品进入了普药商务领域,还有救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医药物流已经发货了,那就发吧,但是要逐渐收缩。赶紧建立队伍接受无人管理的医院市场,用大规格高价产品全面替代被降价的产品,积极处理由此造成的各种问题:物流乱象、医生异议处理、代理商补偿等等。相信假以时日,代理商主动放弃的地盘在被企业细细耕耘之后,还是会获得丰收的。
李经理打算在终端市场(诊所、卫生院、药店等)继续推广此产品,笔者以为切不可取。理由一:没有高端医师的推介及处方带动,又缺乏大量媒体传播,OTC难有销量,诊所及卫生院也难成气候;理由二:该产品为处方药,OTC销售有限制,宣传也受限制,品牌更难打造。最终就是死路一条。
有了队伍,有了产品的终端铺货,有了稳定销售,才有像R药企这样的小企业打造品牌的基石,品牌也必将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提升,带来销售的增长,实现品牌与销量的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企业品牌的提升。(杨昌顺)
[总结]造品牌“不抛弃,不放弃”
笔者要向以李经理为代表的企业高管表达敬意。无论是做销售,还是做品牌,在严酷的市场面前,都需要保持这样一种“韧性”,借用那句流传甚广的台词,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应该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无论是改变公司的营销惯性路径,说服企业决策层做自营省,还是鼓舞销售团队士气,做好招商和医院终端深耕,直到两年的市场操作后遭遇国家降价70%的困境,而不得不根据形势调整到普药路线,并通过与经销商的发货人维护关系,保证能进院,而
2年市场积淀下的终端品牌效应,也保证了“多数经销商愿意进此产品”,医院不反对
、产品有销售。
此过程需要市场操盘手的智慧
、担当
、勇气,以及更重要的韧性。(老骥伏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