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4/7 0:00:00 来源:
未知
导语:卷入“瘦肉精门”的双汇集团,上周因其举行的“万人大会”吸引了众多关注。但更吸引公众目光的,是这一起事件与两年前的“三鹿事件”极为相似——监管不力下,全行业多年奉行着的潜规则,突然被一家龙头企业的偶然事件引爆。高度雷同的发展路径,真的是纯属巧合?
一、“瘦肉精门”:潜规则的又一次爆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潜规则,龙头企业也“不能幸免”
此次遭遇“瘦肉精事件”的双汇,是一家经历了从国企到民企“华丽转身”的企业。但“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却无非又一次认证了“天下乌鸦一样黑”的结论:除了比别的企业规模大一些以外,作为龙头企业的双汇也并未能排除在行业“潜规则”以外。
有人调侃,投放瘦肉精本来就“不是国家机密”。双汇事件的曝光,不过让人们手中的又多了一份证据。而此前,媒体甚至早已轻轻松松地举出这个行业的“劣迹”:以人尿冒充“尿检”、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证”(猪肉在进入市场前的证明),再花上100元打点查站便可一路绿灯送到定点屠宰场。
“代人受罪”说言过其实,双汇作为涉事企业本身责任无可推脱
事件曝光后,双汇年过七旬的掌门人万隆不断强调,瘦肉精是他人所为,双汇集团高管始终强调自己是“代人受过”、指出生猪养殖业秩序混乱和动物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宽松”才是“罪魁祸首”。但强调别人的责任,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责任。公众依稀记得,三鹿也曾经得出类似的结论,指责“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不法奶农才是造成婴儿患肾结石的“真凶”。
“瘦肉精事件”固然有监管的问题、也有行业自身问题,但正如双汇自己承认,“瘦肉精”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为把关不严流入的。如果双汇一心要证明“被违法的养殖户坑害”,它很可能需要列举两方面证据:一是根据此前自己和送猪户签订的《质量保证书》索赔(以证无辜),二是证明自己对于行业内偷放瘦肉精的潜规则不知情。但从目前来看,除了道歉以外,双汇依然举证艰难。
二、双汇的“无奈”
瘦肉精检验几乎撞上所有质检难题,选择“自净”不如选择“合流”
正如双汇要证明自己清白将很不容易,要根除瘦肉精也将是个艰难的工程。经济专栏作者叶檀就略带调侃地写道,瘦肉精检验“几乎撞上了中国所有的质量检测难题”。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中国每年出栏生猪大约6亿头。如果要对每一头生猪都进行“瘦肉精”检测,检验成本将高得惊人。
抽检则为所有人找到了退路。在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各个部门,几乎所有监管环节都采取了抽检办法,“漏网之鱼”自然难以避免。这也是双汇一开始所标榜的“头头检”的背景。在很多行业,质检的责任实际上落到了企业的头上,实际上更多依靠企业的“自净”。
万隆:全行业全检一年花费6000多亿,“代价太大了”
“自净”毕竟是有代价的。国家规定的瘦肉精抽检比例是1%、3%、5%,但只要不是100%的检验,即使抽检了10%,另外的90%也很难保证没有问题。可是在各行各业,几乎难有一家企业,其实力雄厚到足以保证100%的全检。一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行业内资深人士甚至透露,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查瘦肉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成本压力下,选择“合流”往往比选择自律诱惑得多。在包括曾经出过事的肉类加工业和奶业等传统行业,“普遍违法”都随处可见。万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全行业都进行全检的话,一年将花费将高达6000多亿元,而这只算屠宰环节。如果养殖环节也如此检验,费用还要翻番,而“这个代价太大了”。
即使企业做得够大,也未必能摆脱行业潜规则
双汇集团那名谦卑的掌门人万隆每次受访,都必将“我就是个杀猪卖肉的”作为口头禅,着意说明双汇“只杀猪不养猪”。虽然俨然已是行业龙头老大,双汇却始终没有涉及成本高、风险高的生猪饲养业,济源出事后,集团也将靶子指向上游农户供应的“问题猪”。可是,要部分解决肉源问题,加工企业很可能不得不考虑自建养猪场,问题是,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分析,相比新希望、中粮等企业,包括双汇在内的加工企业在上游建设方面其实很不给力。在中国,“公司+农户”依然是肉类加工业采用的主要模式,在发现问题猪得河南省,“有一半以上处于农户自养状态”。就像奶业企业遭遇的众多难题,企业要大比例建养猪场,要不拿不到地、要不成本吃不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基本不现实。
三、太大而不能倒
“卖双汇也不能卖老万”,出事了也要“硬着头皮上”
在3月31日双汇在河南漯河市体育馆内举行的万人职工大会上,漯河市市长、副市长等政界人士也出现在现场。虽然双汇控股权早已从地方政府转到外资手中,这家2010年销售额500亿的企业,依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产值、税收和就业。此轮风波中,当被问到何时退休时,双汇年迈的掌门人坦率地答道,“漯河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当终身董事长,表示‘卖双汇也不能卖老万’”。
出事前的双汇济源,也是漯河当地“利税大户”。据媒体报道,双汇对漯河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出事以后,万隆在谈及企业受到的影响之时也指出,3月份(企业)减少各类税收8500万元,“给地方财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他信誓旦旦要增强的安全管控措施将给他的企业增加3亿多元的成本。对于这个负担,双汇也表示“自己能消化的尽量消化。”
食品安全违规没有“杀无赦”,不能因潜规则“扳倒”一家大企业
和包括“毒大米”和“地沟油”事件在内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相比,像昔日的三鹿、今日的双汇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的结局,往往更难预料——这要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杀无赦”的决心。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在经历风风雨雨后,三鹿集团也仅判处罚金4937余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罚金2000多万元。18个月后,三聚氰胺超标奶粉“重出江湖”。
瘦肉精事件曝光后不久,河南官方宣布控制32名涉案嫌疑人员,其中28人后来受到了处罚。然而,更高级别的调查报告却显示,政府调查和打击的重点,实际上只集中在上游制造销售添加瘦肉精环节,对双汇企业几乎没有涉及。瘦肉精事件后,双汇曾一度临时停牌,但就在停牌当日广发证券即表示,如果使用“瘦肉精”饲养生猪是行业潜规则,事件将不会对双汇产生持续影响,而只会因消费者的顾虑而在短期收入和股价上有一定负面影响。(出品:网易新闻另一面 编辑:陆晓茵)
结语:双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三鹿”,不取决于这家企业有无改过自新的诚意、甚至不取决于责任各方能否被绳之于法。当全行业都在默默地靠潜规则盈利,当一家龙头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单位,我们该指望它“洁身自好”、抑或要求它继续为地方发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