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4/13 0:00:00 来源:
未知
一旦联合国采购单位从中国
企业大批购得疫苗,必将对全球合格疫苗的供应起到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存在,但“中国制造”疫苗大阔步走出国门是可以期待的。
关于疫苗,这是行业内说不尽的热门话题。上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媒体公报称,中国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监管系统经验证符合国际标准。中国疫苗有望在今后1~2年中通过WHO的预认证。业内据此估测,一旦联合国采购单位从中国企业大批购得疫苗,必将对全球合格疫苗的供应起到重要而积极的影响。那么,我国疫苗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是否就此开启呢?
现实不可回避
众所周知,我国是疫苗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疫苗产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已经具备生产预防27种疾病的49种疫苗。
2010年,我国疫苗市场规模达100亿~12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约为15%。目前,我国生产的主要疫苗品种包括卡介苗(BCG)、吸咐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疫苗(DTP)、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三联疫苗(DPV)、麻疹疫苗以及乙肝疫苗等。主要厂家包括国药集团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北京科兴生物、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深圳海王生物等。其中,国药集团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杰益维(乙脑减毒活疫苗)已在韩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成功注册,并已大量出口。然而,我国的疫苗出口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按照国家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人用疫苗及相关免疫制品的出口额仅为1.346亿美元,而同类产品的进口额则为10.18亿美元。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先了解我国疫苗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中国企业仍然以从事传统疫苗开发为主。
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的品种较多,但大多数是单价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而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生产的品种大多以联合疫苗、灭活和结合疫苗为主。在中国,研发主要集中在儿童疫苗领域,而在发达国家,研发既涉及儿童,又涉及成人疫苗领域(如预防宫颈癌、肝炎、肺炎、旅行及迁徙相关疾病等的疫苗)。
其次,中国疫苗的技术标准水平仍需提高。
在疫苗研发与生产方面,我国企业的国际达标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以进入WHO预认证的数据要求为例,由于疫苗对环境和人种较为敏感,因此,WHO要求除了提供本国的临床数据外,还要求提供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人群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并要求提供疫苗对不同年龄、不同营养与
健康状况儿童的影响以及母体免疫、受母乳喂养影响、与其他疫苗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数据。此外,还要求定期提供安全性报告,我国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再次,“中国制造”疫苗的质量安全应常抓不懈。
前几年,舆论曾关注过国内的一两起疫苗风波,虽然“害群之马”是极少数,但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国产疫苗形象的伤害。除了依靠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对疫苗质量、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以及在异常反应鉴定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效力外,相关企业必须将质量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才符合中国疫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大势所趋。已经成功实施出口战略的相关疫苗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中国制造”品牌的形象建设,国际信誉的树立不易,相关企业必须多为信誉做加法,疫苗走出国门才会更显实力。
“中国制造”尤可期
笔者认为,尽管面临上述困难与问题,但我国的疫苗产业发展特别是国际化进程依然有很多机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疫苗产业整体发展的宏观条件已经具备。
我国是人口大国,仅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就高达1800多万。由于国家免疫计划(EPI)的实施,直接扩大了计划免疫疫苗的市场需求,并间接拉动了有价疫苗的市场需求,整个疫苗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鼓励发展包括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核酸疫苗等在内的新型/成人用/人畜共患病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重点将组织攻克新型载体及递送系统、新型佐剂、多联多价疫苗构建技术等,并将开发一批预防重大疾病与传染病的疫苗。
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疫苗的产业基础将会得到大幅提升,这为“中国制造”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是我国疫苗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疫苗相比跨国企业的价格较低,优势显著。有数据显示,以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为例,2011年美国疾控中心的
采购价为18.6美元/支,而我国政府制定的同类疫苗出厂价格仅为3美元/支,是美国的1/5。此外,我国疫苗的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具备了承接国际大额订单的硬件条件。
三是未来将会涌现一批志在国际市场的优秀企业。
近年来,我国疫苗产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国企间的整合和外资的进入,加剧了产业组织调整。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大约有40家左右,但大部分市场份额则由巨头占领,不少中小型企业开始纷纷转向国际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批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团队当中有不少有经验的海归人员,有的手中掌握着一流的专利技术,是疫苗产业国际化新的生力军。
四是外资的大举进入,有可能促进国内疫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近年来,跨国制药企业明显加快了对国内疫苗企业的并购步伐。2008年底,GSK与深圳海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研发、生产和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2009年,葛兰素与江苏沃森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并生产小儿疫苗。2011年3月,诺华与浙江天元生物组建合资公司,将控制合资公司85%的股权等。
外资企业在并、收购行动完成后,将主要研发与生产针对中国市场的疫苗,并在生产流程与质量控制方面和国外一流水平接轨,其核心技术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诺华就表示,近期将把其开发的狂犬病疫苗等多个新品种疫苗引入中国市场,这些均为我国企业利用后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创造了可能。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我国疫苗产业的国际化,一言以蔽之,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