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4/22 0:00:00 来源:
未知
三国中用人的一个总纲领是要求“德才兼备”。“才”当然是指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才干;“德”则是古人所强调的“忠孝仁义信”。
虽然从表面看来,曹操用人偏重于“才”,他发布的三次求贤令 都贯穿着唯才是举的思想,曹操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然而,这仅仅是为了扩大招揽人才的范围。在真正面临取舍时,作为一个人才战略家,曹操还是将人才的德行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曹操对尽忠守孝的人的解释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难道会不忠于君主吗?一个忠于故主的人如果为我所用,难道就不能忠于我吗?因而作为曹魏集团的最高统治者,他用人最看重的是“忠孝”。而身处乱世之中,其本人的出身又非士族,故而不看中人才的仁信与其它方面,曹操斩吕布而释张辽就是一个明证。曹操于下邳城生擒吕布及其部将张辽,吕布骁勇善战,当世无敌,但背主弃义,品行低劣,故曹操杀之而不敢用之;张辽乃吕布部将,忠心事主,慷慨求死,曹操反而舍衣赐坐,张辽遂降,终其一生为曹操驰骋疆场,并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可谓知人也。
曹操知人之明,亦由其慎用司马懿为逆证。终曹操一生,司马氏不得重用,只因曹操知其心高志大,权重必生二心,而曹操之孙曹睿,竟然托孤于司马懿,司马氏固才智高绝,足以辅佐朝政,然其父子三人专权跋扈,不逊于董卓、曹操当年。背义卖主,尽杀曹氏宗族,操纵幼君于股掌之上,后终以晋代魏,足见曹睿所托非人。
观东吴托孤亦然,孙权将死,托孤于太傅诸葛悖诸葛恪乃诸葛瑾长子,幼年早慧,聪颖过人,甚得孙权器重。才固过矣,然德未必尽然。诸葛瑾见其才尽露于外,叹其“非保家之子” 。诸葛亮亦知“恪性疏”,书至陆逊,谓其不可典主粮谷。尔后诸葛恪竟然尽掌东吴军政大权。适逢魏军南侵,破魏于东兴,并试图乘胜直取中原,结果攻城不下,大败而归。身为主将,军败不先责己,而恐朝臣议论,收集众官将过失,威慑群僚,并任用亲信统领御林军。终被东吴宗室孙峻诱而杀之,全家遭灭门之祸。
而观白帝城刘备托孤于孔明,可谓得人矣。同是以幼君托老臣,诸葛亮职虽为臣,代君行令,事凡庸之主,摄一国之政。令出于相府而不出于宫廷。观其表象,与魏、吴托孤又有何不同?然而诸葛亮不单有管仲之才,更有周公之义;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国人悦服,此不同于司马氏之处;诸葛亮己有功则让下属,下游阙则躬其咎,攻战失利则上表罪己,自贬丞相,此不同于诸葛恪之处。故而上能不生疑心,下能不兴流言。才高却多谦逊,功高但不压主,诸葛亮可谓德才兼备,而刘备可谓是知人得人之人。
诸葛亮本人用人也是坚持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用人标准。他为蜀汉推荐、提拔了不少忠直之士、英俊之才。《三国志-蜀志-姜维传》里,裴松之曾在注里引用郭颁的《世语》:时蜀之官皆天下英浚诸葛亮力荐的庞统、法正、蒋琬、刘巴、姜维、向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以对蜀国的忠贞不吠非凡才干而著称,并在军政的重要位置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诸葛亮在世之时,虽重用魏延、杨仪二人,深知二人皆有过人之才,然其密表刘禅曰: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 。在他看来,两人都不能团结人,是有才“缺德”;他在世尚可制衡二人,他去世则无人制之。所以诸葛亮临终遗表属意蒋琬咨政,姜维领兵。诸葛亮在《与蒋琬书》中称姜维“既有胆义,又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 ,而才兼过人 。 ”诸葛亮虽死,蒋琬、姜维等共同辅佐刘禅,使蜀国边境无虞达29年之久。蜀国地小偏安,仍能以数万之众连连采取攻势,使魏国的数十万军队只能坚守,要不是蜀主孱弱,天下还不定是谁的呢。
诸葛亮不仅重于实践,更围绕用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总结,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这对于现代如何鉴定、培育和使用人才也具有借鉴意义。他的著作《将苑》就集中体现了他注重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