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1/5/23 0:00:00 来源:
未知
5月6日,随着上海医药H股上市时间表尘埃落定,其全产业链经营架构逐渐清晰。全产业链也随即成为上药最耀眼的对外名片。
事实上,除上药以外,近两年国药、广药、科伦、华润等医药龙头企业都已经将打造全产业链作为共同的梦想。然而,由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全产业链模式已运行两年,它能否持续发展已开始在经济界引起争议。如今,当全产业链与医药行业开始“亲密接触”时,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全产业链扑面而来
去年,国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即收购国内头孢曲松钠的上游原料7-ACA生产巨头——山西威奇达药业。此举使国药实现了头孢产品链的贯通:旗下国瑞药业、致君制药的头孢曲松钠制剂拥有了自家的7-ACA原料。
然而,对于国药这次“跑偏”的收购行为,业内敏感人士却联想颇多,因为此举寓意着国药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整合流通资源,而是图谋上下游产业链通吃。其实,上下游的扩张在医药行业早已经开始。近年来,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企业都在致力于完善自我配套体系。
在去年底健康网召开的“2010年抗生素产业论坛”上,制剂企业向上游发展原料和辅料业务,原料企业向下游扩展制剂深加工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认为,资金充裕,企业急需提高产品成本掌控能力是其向上下游扩张的基本动力。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教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实际上是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体现。业内耳熟能详的许多跨国企业都曾经或正在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从而在某一领域形成了独立产业王国。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药行业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家。随着中小板、创业板陆续开放,新医改资金投入,以及金融危机后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升高,融资渠道对医药行业愈发“友善”,众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该行业,曾经制约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瓶颈”得以缓解。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医药原料、动力能源及人力成本上涨幅度接近30%,而国家发改委20多次的药品降价,药品招标采购中的“惟低价是取”,都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滑甚而亏损。因此,不论是流通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希望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来增加掌控成本的能力。
记者在工信部起草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医药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推动医药行业重组整合,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九项。其中,国家将在推动医药行业重组整合中开展优势企业扶持工程,以期扶持优势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收购兼并和跨国发展,形成一批有产业带动作用、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落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各项目标,到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15家以上,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40%。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全产业链模式还契合了‘十二五’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医药产业长期以来都没有摆脱多、小、散、乱的局面,竞争力较弱。而以企业战略行为主导的上下游扩张,通过完备生产要素,自发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它还对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改善医药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能力;二是药品制剂畅销欧、美、日等主流市场;三是更多的产品具有全球定价权。
而要实现这些要素,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无疑是首要基础。
全产业链风险几多
何谓全产业链?中粮给出的食品行业全产业链定义如下:覆盖种植养殖、运输、仓储、生产、加工、分装和销售七大环节,而且在各产业链、七大环节之间都存在资源共享、融会贯通。
中国医药工程设备协会秘书长顾维军是一位宏观经济学博士,对医药行业兴起的全产业链模式早有关注。他认为,全产业链的价值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最高效率,而不仅仅是上下游的简单扩张,资源优化配置应由市场来完成。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后,医药产业曾经在90年代中期到2006年之间形成一轮并购高潮,其动力来自于国有企业转制,规模效应成为企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原国家医药管理局规划司一位人士表示,做大是当时企业的主要诉求,因为国家许多支持项目在审批时都注重企业规模;同时,国家迫切希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能够抗衡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争夺。
然而,规模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企业做大的追逐中折戟沉沙者大有人在。比如风光一时的东盛药业。剖析失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首先是整合资源管理能力缺乏,并购后旗下企业合而不连,不能形成合力;其次,由于旗下企业众多,产品线太长,管理难到位,做不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最后,并购行为冲动,投入产出比低下,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滕斌圣认为,如果上下游行业吸引力不够,利润不高,强行采取一体化战略必将拉低企业的利润率。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精细化分工,专业化合作,注重协同效应。没有哪个大集团能够做到上下游全部通吃。”顾维军说。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警觉:一是全产业链不是单个企业包揽,企业包揽很可能做成“大而全”;二是全产业链不是独打天下。如果独立打天下,可能会出现垄断;三是全产业链不是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统揽打包,每个企业都有其核心业务,不可能成为“多面手”;四是产业链不同于供应链,产业链应是跨产业的、多组织的合作。
上游不是聚宝盆
在4月下旬举办的第66届全国原料药交易会上,以大输液起家的科伦药业原料药产品首次公开亮相。至此,科伦已经部分实现主业转移。
科伦去年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3亿元,截至目前已经连续收购安阳大洲药业、浙江国镜、广东庆发、桂林大华等。今年3月末,科伦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将投资约40亿元在新疆分两个阶段建设硫氰酸红霉素和抗生素中间体7-ACA项目。同时,拟斥资4.26亿元收购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100%股权,以降低软塑包装输液制剂产品内包装的成本。
根据科伦规划,第一阶段硫氰酸红霉素达产后产能可达4800吨,于明年年底前完工投入调试试车;第二阶段7-ACA及配套的环保站,达产后可年产头孢中间体9000吨,预计明年10月动工,2014年底前完工。
据健康网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7-ACA的产量约为5000多吨,硫氰酸红霉素产量约为3500吨。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认为,这两个品种目前投资的回报率都很有限,尤其是7-ACA正处于酶法技术的更替阶段,威奇达、石药中润、鲁抗、联邦都已经采用酶法技术生产,这意味着通过技术优化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硫氰酸红霉素竞争力的焦点则在于菌种的优化和溶剂回收,环保技术是否领先。“企业的进出是目前产业发展最不确定的因素。”吴惠芳说。
众所周知,我国制药行业由于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子行业几乎都深陷产能过剩的怪圈。而在原料药大宗品种上表现出来的市场周期行情与产能因素关联更为密切。以VC为例,在去年新增产能还未达产时,VC价格已经一路狂跌,从市场相对有序的产品变为无序产品,相关企业深受其害。
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对医药行业明确限制的项目有7项,新建VC、新建化学法生产7-ACA等都“榜上有名”。该目录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11版指导目录与前一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了对新建项目的禁止,若企业在限制项目上没有新技术就不能建设。遗憾的是,近两年上马的限制项目仍在继续。而各地在“拉动区域经济”的外衣下,牺牲环境、资源的现象仍未杜绝。
吴惠芳提醒企业,近两年医药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湖南有色凯博曾经先后投资6-APA,GCLE中间体,均血本无归。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之时应做更长远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