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2/2/13 0:00:00 来源:
未知
挖掘整理传统验方,已经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经典模式,但是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从传统本草文献中挖掘整理出来、经过研发而成的新药并不多,本草文献还是一座尚待开启的宝库。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中医药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全新的启示。
所载药方可成为新药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硕士生导师翟华强教授介绍说,本草文献包括本草专著、医学专著和涉及本草的一些杂著。本草专著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学专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杂著如《诗经》、《易经》、《红楼梦》等。这些专著是所产生时代的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对当时医疗和药物发展水平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现代中医药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翟华强介绍说,同仁堂很多中成药就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药方制成的。其实还可以从其他本草文献中挖掘出许多同样有效、而现代用之甚少的药方,然后研发成新的成药,方便人们使用。清开灵就是从安宫牛黄丸中挖掘出来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热开始兴起。“我们也可以从古本草文献中挖掘出许多食疗方。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篇中有‘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该方可引少阴之虚火下达,甘咸润纳;可以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据调查,该方现在还没有被开发利用。再如《温病条辨》中的五汁饮,可用于温热病余热未清、津伤口渴等。这些古方都可用于大病初愈后的饮食调理。最有代表性的是《食疗本草》、《饮膳正要》,如能从中开发出一些食疗方,诚为利国利民的好事,相信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翟华强说。
药物警戒思想已有体现
药品安全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内容。翟华强说,本草文献中虽然没有“安全性”、“药物警戒”等语言表达方式,但其中记载的一些理论、方法已经充分表达了药物警戒思想。
“毒性”、“毒药”:如《神农本草经》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将365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解诸药毒候》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张景岳《类经·脉象类》又指出:“毒药,谓药之峻利者”。《新修本草》和现行药典在部分药物性味之下标明了“大毒”、“有毒”和“小毒”。
毒性定级理论:《黄帝内经》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神农本草经》分“有毒无毒”。《本草经集注》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证类本草》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清代汪昂《本草易读》将有毒药物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和微有小毒五个等级,进一步细化,对药物的安全程度进行了初步的分级警示。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根据历代本草将十八反、十九畏列为配伍禁忌,以警示人们用药安全。
服药禁忌以及妊娠禁忌警示:《伤寒论》在桂枝汤后注指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金匮要略·卷下·禽兽鱼虫禁忌第二十四》载:“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妇人大全良方》记载了69味妊娠禁忌药,《本草纲目》记载84味妊娠禁忌药。
调控剂量时限、合理配伍、合理炮制等控制毒性:《伤寒杂病论》有“中病勿更服”,“差,即止”;《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了配伍减毒思想,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此外,还有《雷公炮炙论》中的炮炙减毒思想。
翟华强认为,上面所述理论无不反映出先辈们对用药安全性的高度重视,这些宝贵知识已经成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经验,迄今仍被采用。将这些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可以在中药新药研发中面对安全性问题时善加利用。
翟华强指出,古医书籍给出了很多患者治疗后如何护理方面的指导,而现代医药学却用之甚少。如《伤寒论》指出,服完桂枝汤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服大青龙汤后“汗出多者,温粉粉之”;《金匮要略》中服完防已黄芪汤后“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等等。“如果我们能按照古本草文献中给出的科学的药后护理方法,应能提高用药疗效或减少一些不良反应。”翟华强说。
现代中药研发的有力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说:“目前中药研发工作略显混乱,对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的研究不深入,对药物功效、用药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进行的中药新药研发是十分盲目的。”他认为,中药研发机构和研究人员应加强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对所研发药物应进行深入考据,值得研究的文献不仅仅是古代文献,许多现代本草文献同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目前在中药新药研发中,首先面临的是药物效用问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绝不是一句“经验所得”就能概括的,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路。“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其中古代药性成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研究,将对中药新药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品种混淆、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深入的本草文献考据才能发现。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郑金生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文献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用药部位又恢复了历史真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绝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第三,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文献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此外,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本草文献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已被列为重大科研课题进行攻关。有关道地药材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既有原药材种属的差异,也有地区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的不同。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这一研究,利用地利之便,调查乡土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道地药材的研究更加深入。
翟华强指出,本草文献是中医药的一个巨大数据库,信息极为丰富,亟待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本草文献众多,甚至中医药专家研究一本专著就要耗尽毕生精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做好本草文献的研究,继承优秀的文化成果,从中获得收益和启示,从而为现代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翟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