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2/7/20 13:36:04 来源:
未知
警惕抗生素神经毒性2012年07月20日08:54医药经济报作者:万林 单春燕
抗生素是门诊及住院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尽管它们通常有很好的耐受性,但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剂量依赖的及特异质发生的。当药师关注抗生素的某些副作用,如腹泻时,通常对于其在神经系统的毒性有所忽略;而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同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把药物的神经毒性与疾病中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混淆,与此同时,在药物诱导产生的脑病中,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被归咎于新陈代谢异常。随着对这些神经效应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更多药物监测措施的实施,医务工作者将对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更好的判断和干预。
影响药物代谢的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产生神经毒性的敏感性,例如:个体的营养状况,对药物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局部血流及组织摄取情况,以及血脑屏障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率,药物转运至靶组织的途径、活化、消除及代谢等,其他相关因素包括:遗传、患者的肾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屏障的通过性。
产生机制各异
目前常见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多粘菌素类等,这些药物均有文献报道存在神经毒性,且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神经毒性的产生通常包括以下机制:(1)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激活;(2)溶酶体的异常;(3)轴突缺失;(4)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5)乙酰胆碱释放抑制;(6)药物与突出后受体的结合。其中,NMDA受体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的作用。溶酶体在细胞中起消化作用,在吞噬外来大分子的同时亦对细胞内大分子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该类抗生素神经毒性的产生机制包括:γ-氨基丁酸(GABA)释放及受体的抑制;谷氨酸释放增加;内毒素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等。γ-氨基丁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达物质,约50%的中枢神经突触部位以GABA为递质,在人体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中起重要作用,并对机体的多种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神经毒性的产生机制:门冬氨酸受体的激活;γ-氨基丁酸释放及受体的抑制等。
临床中发生的上述抗生素相关神经毒性有:外周神经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延迟性癫痫、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头痛、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舞蹈病等。在某项研究中,42个头孢吡肟和12个头孢他啶引起的神经毒性病例被纳入了系统回顾,在临床特征及诊断时间通过标准后,出现的神经毒性反应有:定向障碍(96%),肌阵挛(33%),癫痫(13%)。这些神经功能障碍通常在尿毒症患者及老年人中出现,且较易出现延迟性诊断,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分别为5天和3天(P=0.005)。神经毒性诊断延迟的原因可能为缺乏对神经毒副作用的意识,提醒临床医师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提高诊断效率。
上一页12下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