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2/11/27 13:26:25 来源:
未知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进行性肺部疾病,全世界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因慢阻肺而死亡,该疾病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致命性疾病。日前,记者在成都参加“慢阻肺在中国——新挑战,新思考”媒体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民众应该像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关注和防治一样,提高对慢阻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慢阻肺可防但难防
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进行性肺部疾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表示,慢阻肺是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常见的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都是慢阻肺的表现形式。
“慢阻肺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迟春花说。在中国引发慢阻肺的主要原因是吸烟,但并非唯一的风险,非吸烟人员和戒烟多年的人群也可能出现肺部气流阻塞。另外,职业性粉尘和化学性吸入,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妊娠及儿童时期影响肺部发育的因素,如儿童呼吸道的反复感染皆会引发慢阻肺疾病。
钟南山表示,尽管慢阻肺是可预防的,但在中国“可防但难防”。据统计,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吸烟与二手烟皆会引发慢阻肺疾病,而大气污染是全球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另外在我国将近70%的居民使用木材、煤炭等作为燃料。从而造成了相对“难防”的问题。因此,专家们强调慢阻肺要“早发现,早治疗”。
三分之二患者被漏诊
由于慢阻肺发病初期患者常无明显不适,甚至近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早期无症状,从而也极大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副组长姚婉贞教授介绍,慢阻肺患者首先出现间歇性或无咳痰的慢性咳嗽,但病人往往因不重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气短、上下楼梯或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等标志性症状,甚至发展到日常生活也“喘不过气来”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度以上了。另外,慢阻肺患者还有任何类型的慢性咳痰;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慢阻肺早期没有诊断的办法吗?钟南山表示,临床上许多患者拍胸片没有问题,但这并不说明没有患上慢阻肺。因为慢阻肺属于功能性疾病,拍胸片很可能看不出肺部有什么异样,但实际上肺功能已经遭到损害。因此,肺功能检查的缺失和不足是造成慢阻肺严重漏诊的重要因素。
王辰建议,对于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40岁以上,或者有慢阻肺家族病史的人群,要积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一项测定呼出气体量及所需时间的检验方法,只需要对着肺功能仪吹气,就能客观评价气道阻塞程度,非常简单。
慢阻肺需长期坚持治疗
在慢阻肺早发现的基础上,应坚持长期治疗来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慢阻肺急性加重对患者来说是令人恐惧和痛苦的,发作时由于呼吸极其困难,会有溺水或者窒息的感觉。“但患者往往病情好转便不坚持吃药和治疗,中国的慢阻肺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王辰说,“据调查,约半数患者会自行减量或停药。”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专家会员黄绍光介绍,目前慢阻肺缺乏规范化的治疗管理,氧疗的应用较少,仅有20%的初级临床医师能熟练掌握慢阻肺的药物治疗,因而祛痰药物应用多,而支气管扩张剂、复合剂(β2的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应用少,仅仅只是做到解除症状。他指出,炎症是慢阻肺疾病的核心,抗炎是减少急性加重,降低风险的关键。稳定期慢阻肺的治疗目标应该是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和改善健康状况,并且尽量做到预防疾病的进展,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
链接
卫生部首次关注慢阻肺防治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近日启动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现有确诊慢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呼吸科专家呼吁,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慢阻肺,积极防治,降低对大众健康的威胁。
日前,由卫生部、中国记协等单位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慢阻肺防治·2012-2013)”在成都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钟南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专家呼吁大众重视慢阻肺带来的危害,尤其要从基础做起,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当天,王辰教授代表卫生部发布了《慢阻肺防治知识要点》,用以扩大慢阻肺防治知识的传播。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