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3/3/28 0:00:00 来源:
未知
让公立医院放下“利”的包袱,关键在补偿机制。公立医院不仅应该回归公益性,还应该能够起到公共医疗领导者的作用。
在全国两会期间,一则流行短信《医生含泪十问卫生部部长》引起代表委员热议。短信直陈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困境,如待遇低、没有职业认同感等。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坦言,自己看过“十问”,百感交集。
这则流行短信,既“问”出了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待遇,“问”出了医患关系的真实,也“问”出了公共医疗机构的属性问题。过去,公立医院饱受“公”与“私”的困扰。从属性看,公共医疗机构当然姓“公”,但所有运行机制却全然市场化。利益诉求的主导性,不仅导致公共医疗机构的某种异化,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也让不少医疗工作者无所适从。
医生“含泪问部长”中透露的迷惑,有望得到明确解答。1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记者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马晓伟表示:下一步医改工作将围绕公立
医院回归公益性展开,为此,将着手建立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
让公立医院放下“利”的包袱,关键在补偿机制。公立医院不仅应该回归公益性,还应该能够起到公共医疗领导者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解决公立医院的后顾之忧。这既包括公立医院工作者的薪酬水平符合行业
标准,也包括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公共财政而非医院投入政策性亏损。
有了这个支持,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就可以保证,而久为社会关注的医德医风,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不过,在加大财政投入帮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同时,也要把账算清楚。现实情况是,地方财政因为区域发展的差异存在较大落差,公立医院的等级和分布也不均衡。如果财政投入的账不清楚,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就可能进一步失衡。
因此,一方面需要确立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对落后地区,中央财政理应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的钱医院怎么用,由谁监管的问题也需要同时解决。内部监管显然不是最终办法。近年来,因为医保采取总额预付方式,一些医院为留下结余,对医生采取“包干制”以防超出定额,导致拒收病人、延缓病情等问题的出现。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更需要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如此,钱才能用对地方,医改效果才能完整呈现。
大力推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公共医疗体系,应是医改的最终目标。而公立医院能否回归公益性,考量着医改的最大成果,关系到医生能否不再有“含泪问部长”的困惑,更决定着公众能否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这也是必须扩大的民生福利。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