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和平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南营门大队开展医疗小广告专项治理。图为城管执法人员在清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围墙上的违法广告。
辨别虚假医疗广告,需要理性和常识。心存侥幸,轻信所谓“神奇疗效”,难免上当受骗
“3个月拿下高血压,一辈子不用吃降压药,就像治感冒一样简单。治一个好一个,不会出现无效的情况……治不好,我告老还乡。”这是某电视台的一则广告。画面中的“神医”是由演员扮演的,他们信誓旦旦地向消费者兜售假药。
家住黑龙江鸡西市的陈秀玲,其母患糖尿病10年了,每天早晚注射胰岛素,病情控制得还不错。今年2月,老人看到多家电视台都在反复播出某品牌“降糖茶”广告,该产品声称“对糖尿病有保健和改善效果”。架不住广告反复“轰炸”,老人心动了。
喝了“降糖茶”,老人忽然离世,让陈女士开始怀疑“降糖茶”。这款产品没有食品批号,不是食品;也没有“国药准字”标记,不是
药品;更没有保健品批号,当然也不是保健品。
从生产厂家到销售热线,越问越不知道该向谁讨说法。陈女士表示,面对艰难的维权和取证,只希望尽快有监管部门介入,制止虚假
医药广告的播出,让悲剧不再发生。
虚假医疗广告主要面向慢性病患者,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皮肤病、癌症居多,尤其是无法根治但也不直接致命的疾病。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服药、长期治疗,患者往往缺乏信心,而虚假广告正是利用了患者希望速成的心理。
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有关人员调查统计显示,虚假医药广告有“十大欺骗用词”:权威认证、根治、见效快、无效退款、低成本、新疗法、保密配方、大量临床验证、几十年研发、无副作用。
丁香园网站总结出虚假医疗广告的特点:针对人群为慢性病、隐私性疾病患者;极具夸张性的口号,如“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不流血”,N天搞定神奇派;演员冒充专家,群众当托儿现身说法;充斥着“大师”、“老中医”、“老军医”、“祖传”、“秘方”、“偏方”、“失传”等词汇。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指出,辨别虚假医疗广告,需要理性和常识。要擦亮双眼,而不能听信忽悠。心存侥幸,轻信所谓“神奇疗效”,难免上当受骗。治病不是神话故事,没有所谓“神奇”,即便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也不敢打包票。
庄一强介绍,开展“#随手拍#虚假医疗广告”活动,目的是唤醒更多的患者不要上当受骗,并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第一步是网友随手拍疑似的虚假医疗广告,第二步是通过微博转发,第三步是有关专家鉴定。这样就可以把网友发动起来,让患者或是虚假医疗广告的受害者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