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保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和抽验,在“减肥胶囊”等10种产品中检出化学药物成分,经核实为假冒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随即向社会发布“减肥胶囊”等10种假冒保健食品名单,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加强辖区保健食品市场监督检查,发现上述批次产品,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对生产经营上述产品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保健食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国家对保健食品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同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仍不规范,还存在不少问题。
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据统计,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2600亿元。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产值可突破4500亿元。但目前我国多数保健食品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品牌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乱、低”特征明显;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非法添加问题突出 不法企业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在辅助降血糖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二甲双胍、格列苯脲,在缓解体力疲劳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违法违规时有发生 一些企业诚信意识差,个别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委托加工行为不规范,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明确,多次委托、部分加工、异地加工等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索证索票执行不力,产品来源难以追溯。
虚假夸大宣传严重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