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2011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82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还有较大差距,并呈现结构性失衡。而与此同时,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不断扩招。1999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招生数突破10万,2010年达到53万。10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3月15日《人民日报》)
国内医生总体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因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千人执业医师数量上的差距是明摆着的。既然如此,那医学院校继续扩招,多培养一些医生,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了吗?可是,这个问题却又不那么简单。不久前,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提出,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可见,每年培养的几十万医学毕业生只有一小部分能找到对口工作,而大量宝贵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医生总体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医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放弃所学多年的专业无奈转行。笔者以为,医学生显得“过剩”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内医疗市场已经过度饱和,并不需要那么多医生。
长期以来,诸如“人口多”、“底子薄”这类国情一直都被一些官员、专家用来当做搪塞民众要求推进各项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挡箭牌。可是,在谈论国内医生数量这个问题时,这些基本的国情却经常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干脆闭口不谈。要知道,我国只是一个人均GDP只有几千美元的穷国,其千人医生数量又怎么可以用人均GDP动辄几万美元的欧美发达国家作参照呢?更何况,那些欧美发达国家每年在公共医疗上的投入所占GDP的比例都是我国的数倍,譬如美国在医疗保障上的投入每年就占到其GDP的16%左右。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建立全民医保体系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民众的医疗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医疗市场也得以做大做强,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数量以及总体职业素质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反观国内,近10多年来,由于医学毕业生求职人数太多,医疗机构用人门槛也越来越高,市级以上医院基本上已不再录用本科毕业生。因此,从医疗市场的角度看,我国城市里并不缺医生,而且数量趋于严重过剩,真正缺医生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广大农村、乡镇。这些地方虽然缺医生,但是对医学毕业生却没有吸引力。因为我国广大乡镇医院普遍存在设备匮乏、医疗水平不高、收入太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它们不仅招不来医学生,还留不住已有的人才,也无法满足当地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如此一来,“过剩”的医学毕业生只能转行,国内医生数量总体不足等问题则愈发严重。
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生总体数量不足,而大量医学毕业生却找不到饭碗这种令人费解的反常现象,一味地让医学院校过度扩招无异于缘木求鱼、饮鸩止渴。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必以发达国家的标准追求医生的数量,而是遵循医疗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加大对公共医疗的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制,做大做强医疗市场。另一方面,要按照就业情况严格控制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保证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让国内医务人员的数量与市场的需求同步增长,其总体职业素质也能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