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的亲密交往,高话语权、高孤独感、高压力感,容易让孩子们心理产生问题。虽然省城一些学校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小屋,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心理小屋这一模式并不受欢迎,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老师有点难,何况孩子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怎么办?记者近日从历下区的几所中小学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心理课已经被貌似游戏、绘画的“大课”取代。
12个孩子不能共画一幅画这里面就有心理问题
12个颜色的蜡笔,没有一个小朋友主动要黑色;12个小朋友要在一张纸上作画,你说画森林,他说画沙漠,我说画海洋……争到最后,什么也没画成。
这是记者日前旁听的一堂心理课的前半部分。《蜡笔小黑》是一本绘本图书,解一小的心理老师将它设计开发成一堂心理课。12个小朋友一组,12色的蜡笔,一张画纸作画。在课堂的最初,没有一个小朋友主动要黑色,下手最晚的那个“不得不”要黑色;在设计绘画的内容上,小朋友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观点不同、争执到最后,没有一张纸上呈现出完整的图画。
在孩子们争抢蜡笔、抢着画自己喜欢的图画的时候,心理老师在一旁观察,然后开始引导孩子们如何看待“蜡笔小黑”,它的用处很多,没有它体现不出烟花的绚烂;一张画纸,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画出最美的画面。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小朋友们开始商量、协作,最终交上的每一张图画,都是美丽的。
开设“心理小屋”老师却等不来孩子
前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几年前,记者采访的不少学校心理教育,一般是学校开一条热线、有一个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坐在小屋里,解答孩子们的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学校设上沙包,贴上老师的画像,供孩子们发泄。而这种外在的“心理教育”显然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没有几个学生愿意走进“心理小屋”,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
记者最近在历下区的部分中小学走访发现,这些学校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无痕”。历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马莉日前告诉记者,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10个班就应该配一名专兼职心理老师。“但我们目前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要求学校把心理课纳入校本课程,每两个周上一次课。”
马莉坦陈,学校原来的心理教育课,的确是“问题教育”,让孩子自己找老师去;如今的上“大课”,不管是绘画还是游戏,首先解决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上发现有孩子的确存在偏执、不自信等问题,老师才会“约谈”。“这个"约谈",不是一张桌子,老师学生各在一边,老师劝、学生听,我们是通过做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发现自己的小问题,自己来解决这个小问题。”
父母别拿如今的孩子和自己的童年作比较
“很多家长都发现了,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接"地气",难以管教。不少家长动不动就会说:我小时候哪像你这样啊,其实家长不了解,如今的孩子压力究竟有多大。”马莉说。
马莉告诉记者,如今的孩子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独生子女时代: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水泥房子里,没有朋友只有玩具娃娃,他们很孤独,很自私,同样也面临沟通的问题。此外,如今的孩子还有高压力感。马莉分析,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学业,更大的则是来自于家庭“爱的压力”。“家长不管干什么,都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爷爷奶奶也是爱,姥姥姥爷也都是爱……过度的爱的包裹,也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正是如此,马莉说如今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表现出来是具有攻击性,有的是不合作。为此,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也要由过去老师等孩子变为如今老师找孩子。
在青龙街小学,心理老师通过画“好大一棵树”,来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引导孩子们的是:不管你有多少优缺点,你总要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找到了自信的力量。
燕柳小学的心理老师则是通过让孩子们在操场玩游戏,启发他们团结、合作、互助。济南五中则是通过沙盘游戏,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就能发现身上存在的“小问题”,进而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有攻击性的这部分孩子很自卑、害怕;不接"地气"、不合作的孩子表现为不想上学。”马莉将这些孩子称之为“迟开的花朵”,她认为,不管是画画、音乐还是游戏,这些心理“无痕”教育会将这些“花朵”的心理问题消解于一堂堂的图画、游戏和音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