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网 2014/2/27 0:00:00 来源:
未知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不断发展,来自荷兰的Boerwinkel博士等对其进展作一综述,发表于2014年1月9日的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文章主要探讨了内镜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诊疗的临床意义。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经过肠上皮化生、低度不典型增生、高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后,将最终进展为浸润性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在早期不典型增生阶段时尚有可治愈的机会,因此提高Barrett食管的早期诊断率,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对 于已知的Barrett食管患者,临床上一般运用常规内镜监测结合四象限随机活检来发现早期肿瘤。然而这些早期肿瘤的病灶往往非常微小,分布非常局限, 内镜检查中极易漏诊。而且该诊断程序涉及病理活检等过程,费时费力,很多消化内镜医师并没有执行这一规程。典型病灶见图1。
图1. A图为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病灶微妙改变的典型病例图片;B图的白色圆圈示意早期肿瘤病灶,与A图对应。
Boerwinkel博士等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一、目前诊断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的内镜技术,包括色素内镜、数字染色内镜、自体荧光内镜成像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二、实时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案的确定,结合内镜成像技术各自的特点,分析不同成像技术在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诊疗中的优劣势,见图2及图3。三、先进的成像技术及内镜监测在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中的综合应用,进一步分析究竟这些技术的拓展与开发是否给 临床诊疗水平带来了质的飞跃。四、对未来Barrett食管早期肿瘤诊疗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图2. Barrett食管肿瘤性病灶的图像对比(4幅图为1组):a、c图为奥林巴斯高分辨率白光内镜,相应b、d图为窄带成像内镜;e、g图为富士能白光内镜,相应f、h图为蓝光成像;i、k图为富士能白光内镜,相应j、l图为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m、o图为宾得白光内镜,n、p图为结合智能图像扫描技术
图3. Barrett食管肿瘤性病灶(接近病灶中心)的图像对比:a、c、e图为白光内镜,b、d、f图为窄带成像。基于窄带成像图,红线示意血管及粘膜异常的界限范围;根据粘膜皱襞,以蓝线标示肿瘤病灶的延伸范围,与白光内镜相比,窄带成像使这些病变更为明显地观测到。
经过深入探讨分析,作者指出,与高清晰度白光内镜结合随机活检分析相比,Barrett食管患者依靠色素内镜、数字染色内镜、自体荧光内镜成像或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来检测评估病情,并不能大大增加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而且这些新的成像技术并没有显示出其对于Barrett食管患者标准监测更为有效的一面。毕竟Barrett食管患者伴发早期肿瘤的患病率较低,而高清晰度白光内镜结合随机活检分析往往已经能够检测出大多数伴发肿瘤的病例。
另外作者提到,对伴有或不伴有早期肿瘤的 Barrett食管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应该逐渐统一化,应以具备最佳诊疗规程、内镜专家技术精湛的三级转诊中心为参照标准。。
虽然更先进的成像技术能发现一些额外的平坦型病变,但其临床意义有限,因为这些病灶采用消融术即可根除。但需要切除的病灶往往只能被高清晰度的白光内镜检测到。
目前尚没有一项内镜成像技术可以可靠地检测出肿瘤对黏膜下层或者淋巴管的入侵情况。对于伴发早期肿瘤的 Barrett食管患者来说,内镜下切除对于确定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在内镜切除术前,也可以运用数字染色内镜对病灶进行评估。而在消融术后,还可继续应用数字染色内镜对病变进行随访。
Boerwinkel博士等的综述表明,在对Barrett食管伴发早期肿瘤患者的诊疗中,尽管活检繁琐费时,但无论对于诊断,还是指导后期治疗,依然必不可少。目前的成像技术虽然十分先进,但依旧无法替代病理活检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者期待未来内镜成像技术能与生物标记分子结合,从而取得突破性的 进展。同时也希望对光学成像的研究能够大大增加Barrett食管伴发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大帮助。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