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叫“春捂秋冻”,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否则容易生病。自古以来,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
然而,这段时间,南京市妇幼
保健院连续抢救了多名因“春捂”而差点危及生命的婴
幼儿。据悉,因为“捂”导致孩子生病,医学上叫“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这种
疾病一般多发于寒冷季节,但是最近出现此类患儿,多在于家长春捂过头了。
有专家提出:清明节后,不宜再春捂了。这个说法对不对?
昨天,记者咨询了杭州市中
医院主任医师詹强,他给我们解释了一番。
“清明过后,天气转暖,捂了一个冬天的废物,也需要散发出去。”詹强说。冬天,因为气温低,人们为了防寒,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自己,聚集阳气,这是对的。如果将这种习惯持续到初春,那就会有问题了,聚集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过多,无处散发,就会引发“春火”。
春季可能会出现“春寒”或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连续几天最高气温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再捂了,如果穿得太多,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变得无法适应。包得太多易出汗,体内潮湿,反而容易感冒。加上热邪外攻,会出现鼻腔、牙龈出血等情况。
在
中医看来,春夏季节就是排废物的季节,所以适当地减衣服是必要的。
“其实,我们只要根据自然规律来穿衣服就对了,冷了多穿一点,热了就脱掉一点。像夏天出汗都很正常,常年窝在空调房里,不出汗,身体就会出问题。冬天开热空调让自己出汗的,也是不对的。”詹强强调。
医学上一般把15℃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如日夜温差大于8℃时,则是捂的信号。当然,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