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廉价老药重生,降低百姓医药支出,也是困扰政府部门的难题。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清单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对纳入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最高零售限价,直接挂网采购。此举是为了保护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意见》的发布,能否解决长期以来廉价老药不断消失的命运?我对此持谨慎态度。因为意见的大部分措施都针对生产流通环节,终端环节则被忽略,而终端环节却是廉价老药能否焕发生机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这个环节,是廉价药能否生存的关键。否则,生产出来的廉价老药,便会卡在终端环节,没法到顾客手中。
医药行业是特殊服务行业,
药品的选择权不在患者,而在服务方。
药店这方面稍有改观,患者可以点名买药,而医院作为药品最大销售终端,选择用药上,医生几乎起着决定作用。即便患者愿意用老药,但得不到医生的首肯,也是一点办法没有。
医生为什么乐于向患者建议用新药、贵药,这里面自然有利益的因素在里面。近些年,不少地方实行药房托管,拒绝
医药代表进入医院,这方面虽有缓解,但并没有完全杜绝。
除此之外,医院的考核机制,也是医生拒绝使用廉价老药的重要因素。公立医院改革后,其公益性质被确立,支出被纳入地方政府财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多数只承担最基本的人头工资等基本费用,更多的缺口要由医院创收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廉价老药因为其利润低,很难在医生用药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廉价老药“最后一公里”尤为关键,因为即使廉价老药提高价格,药品利润增加,
企业愿意生产廉价老药,但没有
医院和医生愿意用它们,便没有市场,廉价老药还会陷入生存的困难之中。所以,要让廉价药真正走入百姓药箱中,必须从医院和医生入手,打通廉价老药“最后一公里”。
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医院,为国家财政所补贴,就要充分体现公益性。减少那些昂贵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代之以廉价老药,这是医院的责任,是医生的义务。在这方面,政府要起到监督和管理职能,让医院真正体现公益,这种行政干预是必要且合法的,比如地方行政监督部门把本地医院使用廉价老药作为对医院考核的指标,每年根据医院使用廉价老药、减少百姓医疗开支的情况,给予奖励或处罚,增加或减少行政补贴等措施,都是可行的。这样,医院同样会把这一指标分解到各科室、各医生。如此,“最后一公里”的环节便能打通,百姓就能获得廉价、安全的低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