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36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
药品加成并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2014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新津等7个区县被纳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成都市卫生局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为改革重点,不断推进优质卫生资源城乡满覆盖,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13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8.15岁。
全域成都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7976个,其中
医院497个。拥有三级医院39个并实现城乡居民1小时到达,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15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人,病床使用率93.2%,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或首位。
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市政府近年来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群众就近便捷享受优质卫生资源。目前65个重点镇和医疗服务人口较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了数字影像设备(DR)、彩超和救护车等重点医疗设备;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创建工作,已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17个,省级示范中心58个,比例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至年人均40元。全市19个区(市)县1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第三方医学检验,4个区(市)县32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了集中阅片,有效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及基层医学检验和影像服务能力。
县级公立医院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突出县级公立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强化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体系龙头作用,近年来狠抓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备提升。共规划县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14个(县人民医院8个、县中医医院4个、县精神病医院和县妇保院各1个),总建设规模429008平方米,总投资248928万元。
社会力量办医潜能不断释放。有效释放社会办医潜能,丰富医疗服务市场。全市民营医疗机构5066个,占机构总数63.52%,民营医疗机构床位2.41万张,占床位总数的23.86%,提前实现国家卫计委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20%”的目标。
卫生信息化全域应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监管、综合管理、医保报账等五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大胆探索
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上网采购率达100%。
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36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2014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新津等7个区县被纳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试点推进全科医生制度。我市是全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目前已经组建了分工合作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2264个。积极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式服务,完成签约服务113.16万户,家庭覆盖率达23.9%。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和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机制等。
率先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改革。作为全国3个医师多点执业改革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实行“副高及正高职称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注册无须经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同意”,有效地释放了医疗技术的市场活力,逐渐形成人才向基层回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虹吸效应”。
强化监管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公共卫生服务取得重大成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国首创“医防结合、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模式,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升。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反应速度和到达现场救援速度西部领先。
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全国首创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督查及结果公示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统一、全面的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标准,将复杂的医疗质量监管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公开化。
中医药服务特色有效发挥。推进8家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中心”,强化中医治病养生功能发挥。开展名老中医到基层服务试点,完成150个中医坐堂医项目建设。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试点,建立“全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
加快改革
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进发
当前和今后,我市将在着力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机构规划建设标准、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社会力量办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规划先行、全域统筹、分类推进,不断向“深水区”进发,努力实现城乡优质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全面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和医药三方联动,相互推动,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成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强化平台的综合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
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的成都首个区域性“医疗联合体”——由34家医疗机构组成“成都西部医疗联合体”,直接辐射成温邛经济走廊6个区(市)县400万人口。今后,将继续积极推进建立“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联合体”,逐步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全面推行全科医生制度,深化医师多点执业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薄弱环节流动,促进基层首诊。
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市县乡三级防保网络体系建设,突出重大疾病防控以及妇幼、应急、血液等公共卫生安全,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演练,不断提升公共卫生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控制能力。
加快发展社会力量办医。着重加强具备国际化水平医疗机构和专科、老年健康医疗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政策研究,在市场准入条件、用地保障、财税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医疗机构建设。